說說中國皇權的變更
其實漢之后,中國皇權的變更很有意思,除開那些外在因素,最重要的一點,除開宋、元以外,無不是皇權的利益同盟受損甚至反目成仇。
隋朝,利益同盟是那些世家門閥。但他們的力量太強了,楊家只能說是世家門閥中最強的那個。隋文帝想要削弱世家門閥,開創了科舉制。
結果隋煬帝急了,在新的利益同盟沒有培養好之前,就迫不及待的動手了,二世而亡。
唐朝,經過一場大戰,世家門閥的力量已經極度虛弱。李家順理成章的就將這些人掃進來歷史垃圾堆。
但皇權必須要有利益同盟才能長久,唐朝皇帝就各種嘗試。最開始是勛戚,然后出了個武則天。之后又弄出了節度使,搞出了安史之亂。之后就徹底亂了,唐朝也就不行了。
接著宋朝,因為趙老大的黃袍加身和趙老二的燭光斧影,宋朝皇權的利益同盟就成了那些文官。
趙宋對文官,可不像明朝,讓他們未官先富。而是做了官之后,才能享受榮華富貴,文官的富貴來自于皇權,他們與皇權是伴生關系。
所以終宋一朝,趙家皇帝過得相當舒服。只是這樣軍隊沒有了戰力,滅在了外族手中。
而明朝,皇權的利益同盟是那些武勛、功勛。當朱太祖決定了寬帶讀書人,苛對文官的時候,文官就注定了要走上皇權的對立面。
這樣弄出來的文官,做官之前就已經富貴了,做官只是為了權利和名利之心。被貶了又咋樣,老子照樣回家過富裕日子,只有錦衣衛和東廠能夠讓文官害怕了。
明朝原先的皇權,有著武勛的京營,和功勛的親軍衛,可以說是穩如泰山。
但明英宗那個敗家子,一個土木堡之變,直接讓京營廢了,而朱祁鈺也不信任那些留在京城的親軍衛,于是就默許了于謙,將親軍衛大部分都置于了文官的限制之下,就剩了點邊角料在那里。
要是沒有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兄弟,明朝的皇權還不會式微。而孫皇后也開了個謀害皇家血脈的壞頭,很難說之后的朱厚照和天啟,不是那些文官受了孫太后的啟發搞出來的。
之后一百多年,明朝就陷入了皇權和官權的斗爭。本來嘉靖可以做好的,但他的皇位來自于文官,不可能對文官下手的。
而天啟本來做得很好的,結果信錯了人,被搞死了。
之后就是敗家子朱由檢了,一年時間就將他哥的心血全部報廢,還廢了限制文官最重要的錦衣衛和東廠。
然后皇權就徹底式微了,文官們徹底不怕皇權了,明朝也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