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非凡投資的危機
次日,清晨。
陳漢卿早早起來趕到公司。
結果,他前腳剛走進辦公室,周青青后腳就跟著進來。
今天的周青青特別好看,高挑性感的身材,配上職業(yè)小西裝。
原本披肩長發(fā)被扎成小馬尾,整個人看起來比以前更加的精明干練。
可惜臉色不太好,將文件遞到陳漢卿的面前,憂心忡忡的說道:“老板,新工廠竣工的時間出來了,還需要一年。”
之前因為開工的時間太過沖忙,很多數據都沒有做。
所以陳漢卿讓非凡地產,一邊開工,一邊將該有的數據補齊。
聽到需要一年時間,陳漢卿就微微皺起眉頭,搖頭道:“一年時間太長了,我不想等這么長時間。”
非凡投資公司和西方那些通信公司相比,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短板。
那便是,非凡投資公司剛轉型進入通信行業(yè),在產能方面,遠不如西方那些通信公司。
哪怕陳漢卿二代手機剛量產,跟著著手建立新工廠。
也不可能在這么短時間內,讓非凡投資公司在產能方面,趕超西方的通信公司。
如果不能在產能方面,追趕上西方的通信公司。
哪怕非凡投資公司的二代手機提前發(fā)布,也不能快速的占領市場。
如此,對非凡投資公司來說,搶先發(fā)布二代手機的優(yōu)勢,就沒有了。
陳漢卿思來想去,剩下的也只有代工一個辦法了。
不再猶豫,陳漢卿馬上交代道:“通知高層,馬上到會議室開會。”
“好的,我馬上去通知。”周青青恭敬的離開辦公室。
很快,非凡投資公司所有高層,匆忙趕到會議室。
陳漢卿坐在主位上,沒有客套,開門見山道:“現在,我們二代手機的產能嚴重不足,新工廠竣工還需要一年時間。”
“我等不了這么長時間,大家有什么好辦法,快速擴大我們二代手機的產能?”
一聽問題,所有高層都開始思考起來。
好一會,王濤第一個開口道:“我有一個辦法,找代工。”
“接著說下去。”陳漢卿眼前一亮,鼓勵道。
陳漢卿一開始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就是想讓公司的高層動動腦子。
培養(yǎng)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
現在,王濤就有點往這方面發(fā)展的意思,陳漢卿自然要鼓勵。
輕輕推一下金框眼鏡,王濤說道:“簡單來說,就是以后,我們公司只生產核心部件,剩下的包括外殼、電池等不重要的部件,全都外包出去。”
王濤的話一出,高玉寒馬上就反應過來,提議道:“我建議,將代工點放在島國。”
“為什么?”陳漢卿微笑的考驗高玉寒。
知道陳漢卿在考驗自己,高玉寒馬上挺直柳腰。
隨即解釋道:“放眼全世界,目前島國的制造能力,都是極強的存在,而且將代工點放在島國,成本會比放在其他地方低。”
看來,高玉寒和王濤都有不少進步。
陳漢卿對兩人都挺滿意,交代道:“王濤和高玉寒,馬上篩選出一批,島國在華夏的制造公司。”
島國的制造能力雖然很強,但工人成本也高。
所以,不少島國制造公司,都在華夏開設了分公司。
非凡投資公司是華夏公司,陳漢卿當然愿意,在自己賺錢的過程中,也讓國人賺一點。
接下來,陳漢卿又交代了一些細節(jié),才結束這次會議。
回到辦公室,屁股還沒坐熱,周青青匆匆走進來,著急地說道:“董事長,不好了,我們的二代手機,昨晚發(fā)生電池爆炸。”
“雖然沒有人員受傷,但造成的影響,極其惡劣。”
二代手機電池爆炸了?
這根本不可能,系統(tǒng)給的數據,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陳漢卿一點都不相信,馬上通過辦公室電話通知,王濤和高玉寒來他辦公室。
很快,王濤跟高玉寒趕到辦公室。
已經知曉此事的兩人,一直保證,不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陳漢卿立刻明白,這是有人故意在栽贓他們非凡投資公司,目的就是,打壓非凡投資公司的二代手機。
“現在有哪些媒體,在報道這件事情?”陳漢卿問道。
周青青將文件對過去,說道:“現在報道此事的,只有金陽報社的金陽日報。”
金陽報社有問題。
媒體報道新聞的時候,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一般都會求證。
但金陽報社報道此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走這個程序,可見,金陽報社已經沒人收買了。
既然別人能夠收買金陽報社來栽贓,非凡投資公司的二代手機,陳漢卿自然也能夠利用輿論,搞垮金陽報社。
而陳漢卿正在思考對策的時候,周青青等不及了,著急道:“董事長,我們現在應該怎么辦?”
陳漢卿答非所問道:“現在金陽日報的銷量如何?”
“每天都在十萬份左右徘徊。”周青青馬上回答。
一家區(qū)域性的報紙,能夠買到十萬份,也算是牛逼哄哄了。
不過對陳漢卿來說,不算什么。
“他們既然想打輿論戰(zhàn),我們也不能慫。”
陳漢卿自信道:“現在,我們需要媒體渠道,對他們的抹黑給以有力反擊。”
這話一出,周青青就想到蘋果電視臺,連忙道:“董事長,你還真英明,提前收購了蘋果電視臺。”
而陳漢卿輕輕搖頭,說道:“蘋果電視臺還沒有盤活,受眾太小,沒有權威性,”
思考了一陣,陳漢卿說道:“你馬上收購一家,中等規(guī)模的報社。”
“好的,董事長。”周青青馬上記下來,匆匆離開。
........
有錢辦事,效率就是高。
只用了一個小時,周青青就傳來好消息,成功收購江州市一家,名為昆報的報社。
既然已經收購昆報,陳漢卿就想盤活它。
在電話里,陳漢卿交代道:“馬上招聘線下作家。”
作為過來人,陳漢卿清楚90年代,各種報社競爭激烈。
要想在眾多報社中脫穎而出,唯一的選擇,只能報紙上連載小說,跟金庸前輩一樣。
“招聘作家?”
雖然不明白陳漢卿的意思。
但作為貼身秘書,周青青從來都不會反駁陳漢卿的話。
很快就回答:“好的,董事長,我馬上交代昆報人事辦,啟動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