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042章 志道同合結新朋

我在中唐當皇帝 博帶青衫 2124 2021-02-16 21:30:00

  白居易和元稹走后,眾人重新落座,略有幾分尷尬。

  紀昆首先打破僵局道;“會真詩情真意切,也有不少人誤把元九郎當成張生。昨日平康坊內,元九郎就和一士子生了沖突,所以適才方惱,寧弟不要見怪。”

  李寧驚嘆,原來這元稹早就做好可能被拆穿的風險。那張生確有其人,還是元稹在蒲州所遇的落魄士人。他將罪名都推到一無名士子身上,倒是給自己滿身才名。

  李寧派去河東探查之人還沒回來,自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三道四,只好任元稹作威作福。他倒不在意小小元稹,只是白居易這位大才子竟也和元稹做了好朋友,著實可恨。

  事實上,白居易和元稹這對好基友,歷史上就是此時認識的。二人之間超乎尋常的友誼連兩三本耽美小說都寫不完。

  元稹十五歲就考中明經,很早出來混社會了,見多識廣,口才無雙,又長得高大英俊,帥氣逼人,不知迷倒了多少女性,連白居易都整天跟著他喝花酒。

  元稹靠著會真詩出名之際結識了白居易,二人一個明經進士,一個科舉進士都在守選期間,無官可做,常去平康坊押妓尋歡。酒酣耳熱之后,兩人逐漸敞開心扉,暢談天地。

  元稹:“我少時家貧,食不果腹。”

  白居易:“少遇戰亂,顛沛流離。”

  元稹:“家父早亡,形單影只。”

  白居易:“家父早殤,孤苦無依。”

  元稹:“我非漢人,乃鮮卑人,拓跋后裔。”

  白居易:“我亦非漢人,乃西域人、龜茲遺族。”

  元稹:“我少時好學,十五歲中明經。”

  白居易:“我自幼聰慧,喜愛詩書。”

  元稹:“我曾有一紅顏知己。”

  白居易:“我亦有一青梅竹馬。”

  元稹:“我曾辜負于她。”

  白居易:“我亦不知其所蹤。”

  兩人發現彼此相同點實在太多了,相互引為知己。

  李寧雖與白居易有大恩,但也只是暗中幫忙。白居易或許只是以為這是東宮之人有意拉攏,他和李寧年齡相差較大,并不是摯交好友。

  也許是元稹忽悠人的技術比較高明,在東海樓沖突事件過了許久,李寧也不見白居易來找過他一次。

  李寧好不容易認識的名人就這么離他遠去了。他剛開辦李紀書鋪之際,盡心盡力地幫白居易這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宣傳詩作,讓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一舉高中,隨后還幫他返回洛陽侍奉重病的外祖母。

  不曾想白居易信了剛認識的元稹,不信李寧。李寧雖然很不甘心,但也無法改變他的想法。

  李寧心想:“你白居易不就是會寫點詩嘛,有才華可不止你一個。”隨后李寧自己物色人才,網羅賢士。在此期間線裝書大火,李紀書鋪已經成為了長安最大的書鋪,不少人名儒大家都來此印制詩集。

  其中,李寧就結識了一位才華不錯的名士。此人名叫呂溫,他找到李紀書鋪想給過世的父親呂渭刻印詩集。

  呂渭這位名儒,李寧也知道他。他正是前文中提到的由裴延齡舉薦代替顧少連知貢舉的人,連續三年做了科舉主考官。此人和崔損一樣,雖是被裴延齡舉薦,但并沒有相助與他,反而替朝廷選拔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

  后來因不攀附裴延齡余黨而被排擠出朝廷,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在湖南主政三年多,頗有政跡,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卒于任上,追贈尚書右仆射。

  呂渭知貢舉時,他的長子呂溫很有才名,但是他一點也不徇私,將能中進士的兒子也罷落。呂渭調離京城后,呂溫就一舉高中貞元十四年顧少連知貢舉的進士榜第四名。

  一年后呂溫又中了吏部博學宏詞科,擔任集賢殿校書郎,成了柳宗元的同僚。和呂溫一起任集賢殿校書郎的還有平叛入等的崔郾。崔郾就前文中提到的,和崔護一同考中進士的清河崔氏之人。

  呂渭去世后,呂溫丁父憂,辭去集賢殿校書郎的職務。他守喪在家期間,和三個弟弟呂恭、呂儉、呂讓一同為其父整理文集,作成《呂君載集》,并請李紀書鋪印制。

  李寧這才結識了呂溫,還得知呂家竟是河中望族,蒲州世家。本來李寧派去蒲州打聽元稹之事的人剛剛回來,李寧得知張生卻有其人。但那張生土生土長的蒲州人,根本不是洛陽人,其母更不可能與崔鄭氏有關系。

  李寧得知呂溫正是蒲州人,在和他吃飯聊天時正好談及此事。不曾想呂溫還真知道一些內情。去年呂溫回蒲州老家安葬其父時,恰好當時元稹第一次考試失敗已返回蒲州。

  呂溫道:“家父大喪時,元微之和那崔家之人都曾吊唁。當時已覺元微之和那崔家之人關系已非比尋常。”

  李寧道:“這元稹倒是巧言善變,竟將薄情之名推到他人身上。”

  呂溫回道:“近日我來長安亦聽聞此事,正疑惑不解,蒲州何曾有一才貌全雙之張生,竟是元九郎。”

  李寧道:“元九郎自作聰明,真當博陵崔氏好惹不成。若那崔家得知元稹所為,必會請崔相為其做主。”

  呂溫回道:“先父曾與崔相交好,而今崔相居相位近五載,豈是元九郎能惹。”

  李寧接著問:“那崔家欲來京城,為何停在蒲州不前?”

  呂溫回道:“聽聞,崔鄭氏發覺其女與元稹茍且之事,在蒲州為其女擇婿早嫁呢。”

  李寧故作恍然道:“原來如此,失貞之人,怪不得崔家要早早將其出嫁。”

  呂溫道:“不滿你說,我有一六弟,乃二叔獨子,正和崔氏說親。不巧家父突亡,這才作罷。”

  李寧又問道:“后來如何了?”

  呂溫道:“聽說元稹離開后,崔鄭氏多方擇婿不過,便回了滎陽母家,似要與一鄭氏之人結親。”

  后來,李寧和呂溫也沒故意散播元稹的壞話。他二人到經常聯系,一起游玩。這年九月時,呂溫請李寧來東海樓吃飯,說要介紹一位才子。李寧欣然接受,還在讀到了這位才子的一篇名傳千古之作。詩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博帶青衫

新書求收藏推薦!希望大家喜歡李寧、支持正版閱讀!   感謝未歸人、滄海=無意、墓墻、可達鴨弟弟等讀者昨日投了推薦票!   感謝asteridR、迅馳二代1008等讀者昨日打賞100書幣!   大家肯定猜出來這位才子是誰了吧。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巴青县| 綦江县| 府谷县| 淮南市| 商水县| 德昌县| 石柱| 娱乐| 高清| 高平市| 文化| 武清区| 叙永县| 揭阳市| 福泉市| 合川市| 宜良县| 尤溪县| 广西| 花垣县| 娄底市| 左云县| 陇西县| 潜山县| 平陆县| 迁西县| 那曲县| 金湖县| 康马县| 利辛县| 青海省| 石城县| 区。| 高淳县| 金溪县| 镇安县| 交口县| 滨海县| 江阴市| 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