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第一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詞的由來【單選題,注意關鍵詞的記憶與理解】【口訣:1 人(孟子)1 書(孟子·盡心上)
1 教育(首次提出教育)】“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CocoPolaris 說:首次將教與育連用的人也是孟子,首次將教與育連用的著作為《孟子·盡心上》。【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2.教育的定義【單選/辨析題,注意關鍵詞的記憶與理解,及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①家庭教育、②社會教育和③學校教育。【可以是無組織、零散的,也可以是有組織的、系統的】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①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②受教育者的身心③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發展的活動。
注意:
1)辨析題中,若將教育的概念僅僅定義為廣義的描述或狹義的描述,皆為錯誤。必須說明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狹義的教育是…
2)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為狹義定義中標注的①教育者【教師—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②受教育者【學習者—學習的主體】③教育影響【教育的內容+教育手段】
二、教育的屬性(☆☆☆☆☆)【單選/辨析題,注意關鍵詞的記憶與理解】
1.本質屬性【關鍵詞:有目的+人+社會活動,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題的時候特別注意】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注意:動物界不存在教育。動物間看似“教育的活動”其實是生存本能的自發行為。所以社會性和意識性是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區別。
2.社會屬性【口訣:社會永歷立】 1,教育具有永恒性
CocoPolaris 說:人類在,教育就在,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2,教育具有歷史性
CocoPolaris 說:古今不同,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歷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兩方面。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重點:概念】
CocoPolaris 說: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動作用。
CocoPolaris 說:【此部分可單獨考辨析題】教育獨立性下的兩個表現:①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古今相同】:指的是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與接續的關系。②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可前可后】:兩種情況---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落后于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特別是當舊的政治經濟制度消亡后,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仍然存在;【例如:大清亡了之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依然學習舊時封建教育內容】二是由于人們認識到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預見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新的教育思想。【例如:清末,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4,教育具有生產性
CocoPolaris 說:科學知識可以轉換為生產力,例如一些科研成果投入生產使用等。教育具有民族性
CocoPolaris 說:教育具有民族特征,比如傳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識等,運用民族語言教學。教育具有長期性
CocoPolaris 說:培養人才的周期比較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單選/辨析題,注意關鍵詞的記憶與理解】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劃分
1,個體功能(本體功能):指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具體表現為:促進個體社會化、促進個體個性化、促進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等。【培養人】
2,社會功能(派生功能):主要體現在教育能推動社會發展的變遷和促進社會流動兩個方面。【人→社會】
2.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好的、積極的】
負向功能:指教育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壞的、消極的】
3.按教育功能呈現的形式劃分
顯性功能:指按照教育目的,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吻合的結果。【計劃內的】
隱性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性的功能。【計劃外的】
四、教育的起源(☆☆☆☆)【單選題,通過口訣理解記憶】
1,神話起源論:(不考,教材上的文字有印象即可)
2,生物起源論:【口訣:本能生利息】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的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認為動物界存在教育活動。代表人物:法國的利托爾諾;英國的沛西·能;美國的桑代克
3.心理起源論:【口訣:心理仿夢露】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學家孟祿。
注意: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時刻記住: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4.勞動起源論:【口訣:米凱愛勞動】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凱洛夫 CocoPolaris 說:目前被廣泛認可的起源學說。
5.交往起源論:【口訣:葉瀾愛交往】【有印象即可】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代表人物:中國葉瀾《教育原理》,華東師范終身教授
五、教育的歷史發展
原始社會:①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②產生的條件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以及語言的形成;③原始社會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育是在生產勞動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口訣:簡單勞動無階級】
古代社會(☆☆☆☆☆):一般認為學校產生于奴隸社會時期。古代社會主要分為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
(1)奴隸社會:
夏:我國最早的學校教育形態出現在夏朝;教育機構:庠、序、校;我國最早的學校教育機構是庠。
商:有文字記載同時又有考古出土的實物證實的學校出現在商代。
西周:形成了“學在官府”“政教一體”“官師合一”的官學體系,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教育機構:國學、鄉學。
春秋和戰國:官學衰微、私學興起于春秋時期;私學繁榮于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爭鳴的社會盛況。
(2)封建社會:
兩漢時期:教育機構:太學、郡國學;太學是當時最高教育機構;地方官學的發展始于“文翁興學”;鴻都門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隋唐時期:教育機構:國子監、六學二館;隋朝建立了科舉制度。
宋:教育內容:“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國學是程朱理學。注意:宋元明清主要的教育內容都是四書五經,考試時一般只考每個時期代表的教育事件。
清:1905 年廢除科舉制度。
國外:
(1)奴隸社會:
古埃及:“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文士學校— 最初級的,培養熟練運用文字從事書寫及計算能力的人;職官學校(書吏學校)—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
古希臘:
雅典教育— 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方法靈活。【崇文、強調理性--聯想記憶:雅典娜-知性、智慧】
斯巴達教育— 培養軍人和武士;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嚴厲。【尚武、軍事主義教育--聯想記憶:斯巴達--撕吧撕吧打起來】(
2)封建社會(中世紀的歐洲(14-17C))
教會教育— 培養教士和僧侶;教育內容:七藝— 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也被稱為三藝;四學: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騎士教育— 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騎士七技【古代社會教育小總結】【口訣:勞教分離有階級】學校產生;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階級性和等級性; 4.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CocoPolaris 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出自《論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反應了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想脫離的特點。大意是:孔子說:“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考試也可以直接問這句話反應出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點,需要理解哦~
3.近代社會: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 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是德國)
③教育的世俗化(擺脫宗教);
④重視立法,依法治教。
4.現代社會:20 世紀以后的教育新特點:(☆☆☆☆☆)【單選/簡答題,口訣:全民多現身】
①教育的終身化;【學到老,學到老,最早系統論述了終身教育的是法國的保羅·朗格朗】
②教育的全民化;【教育面向所有人】
③教育的民主化;【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的均等】
④教育的多元化;【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多元化】
⑤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如網絡教學技術等)、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教師隊伍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