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了我一個怎樣的感動,讓我有這般喜悅:“帶著你走我走過的路,看我看過的人間模樣。”
我所有的童年生活在這里度過
—家鄉的老宅,宅子很大,木制樓層。上下兩層共十二間木制結構老屋,柱子上都刻有清末有名的雕刻.宅上有專門的書房,樓間柜子全是爺爺喜歡的書。遺憾的是我一本也沒看過。阿爸說,奶奶是清末鄉紳豪族,爺爺也是當時鄉里有名的書香門第。
關于爺爺,對他的記憶停留在襁褓里,所有的記憶來自家人的碎片組合。只是后來通過家人言語中提起的對我無盡的愛。說起爺爺,鄉里的人都會大大的贊嘆,爺爺作為當時的一個校長,每次家訪爺爺都是一走就好幾天,因為當時唯一的交通就是步行或者是坐船,山頂到山腳,沿河村莊都是要家訪的對象。而當時有些學生家里條件不好,爺爺就會把自己家里的糧食帶去給學生,還會親自去學生家里做輔導。如果你問我,人世間第一大好人是誰,答案只有唯一,那就是我的好爺爺,
而對于奶奶記憶里一直就是坐在窗前看書的樣子。小時候經常在月亮星星陪伴下的院子里給我猜字謎,奶奶也是非常的有學問。而奶奶的妹妹,我的姨奶奶當時也成了香港電視臺有名的記者。記憶里,奶奶是我的偶像。奶奶說小時候出門都是有人幫忙撐雨傘的,是家里的長女,就是當時鄉紳豪族的大小姐。我當時總是笑著撒嬌,奶奶有這待遇,為什么我出門沒人給我撐雨傘了?
一些年過后,家族里的兄弟姐妹都在事業上取得非常成就。慢慢地離開家鄉,有了更遠大的未來。而我,作為家里最小的成員,實在是和他們大相徑庭,不懂詩也不懂書。
記憶中小時候的我也是在閣樓里宅人。在這個我長大的老宅里留下了太多情感。直到有一天因為父母工作決定搬遷在縣城里。那夜,我哭了整整一晚,腦子里都是一些執著:那里有我這窗外的桃園風景嗎?窗前可以聽到小河淌水?可以在原野上自由奔跑嗎?或者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去小溪里抓小魚小蝦小蟹?那里也沒有我在老宅里刻上的精靈畫。陪伴我長大的土灶,還有刻上我喜愛花紋的木床和柜子通通拿不走。還有我玩到大的小伙伴也會跟我一起走嗎?
最后,我想到了一個真正好主意。那就是,你們因為工作去城里,我還可以繼續留在這里呀!這樣就可以了。對,就是這樣。
你們都說,離開了鄉里去城里就是越來越好了。可是這里每條鄉村小路,每個臺階都注滿了小時候滿滿的回憶。這里是小時候生活的全世界,也是長大后記憶里最美麗的地方。
每次,抬頭望上天,感覺這個世界果然只有鄉村這么大。多好呀!外面的世界,請你走開。
遺憾的是,在大人眼里,在成長的世界里,小孩子的嬉鬧不過是一個笑話。
而此刻,你看著我的多愁善感選擇默默地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