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龍道:“那是因為你們一年的辛苦所得,都被那些達官貴人以各種名目巧取豪奪走了。”
眾人還是有些不太理解,自己的辛苦所得,為什么就被奪走了。
“各位試想,若是不用理會官府的那些苛捐雜稅,你們打得魚買了多少錢就有多少錢入了你們自己的錢袋子,那你們還會過這樣的苦日子嗎?”
只聽其中一人道:“我的爺,若是這樣,那俺打一年的魚就能攢下聘禮,早就娶上媳婦兒了,也不用像現在這樣打光棍。”說得眾人都是哄堂大笑。
祝龍道:“各位不要單是笑,其實這位兄弟說得很有道理。就是因為趙宋朝廷每年那么多苛捐雜稅,所以才害得大家終年辛苦,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
“本來賣一條魚十文錢,按道理朝廷收一文錢,那還有九文錢可以入了我們自己的口袋,可如今這世道卻反了過來,朝廷要收九文錢,只留給我們一文錢,然而就是這一文錢,還被那富家大戶以各種手段騙去。”
有人腦子轉得快,立刻領會了過來,喊道:“這位頭領說的太對了。”其余人慢慢也想通了這其中的緣故。
祝龍接著說道:“那被朝廷收走的九文錢去了哪里,去了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達官貴人手里。你們想想,他們每天一條魚都不用打,卻反倒比你們日子過得還舒坦,這合理嗎?”
“不合理!”人群頓時爆發一陣憤慨的喊聲。
“我聽說本朝有位大詩人寫了一首詩,里面有句話叫‘遍身綺羅者,不是養蠶人’,憑什么我們辛苦做出來的東西,卻要讓他們不勞而獲!”
此時人群中的情緒漸漸有些激動。
祝龍道:“所以我二龍山要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替天行道!”眾人都開始喊叫起來。
鄧飛和武松以及三阮也被這情緒所感染。林沖是讀過書的,但聽了祝龍這番話,也覺得很有些道理。
祝龍揮揮手讓眾人安靜下來,繼續說道:“所以與其在此受苦,不如隨我同上二龍山。即便是不愿上山的,也可隨我搬遷至二龍湖,那里再不會有朝廷的苛捐雜稅,大家打得魚,賣的錢,都是自己的。”
“此外,愿意搬家者,每戶可領取十兩銀子的安置費。”
他算了一下,石碣村五百多戶人家,一家十兩,總共也才五千兩銀子,他離開二龍山之前摸過家底,拿出五千兩雖然數額有些大了,但還不至于傷筋動骨。
眾人被祝龍大義所感召,而且搬家又有銀子拿,何樂而不為,于是紛紛到阮家兄弟那里報名去了。
經過了一晚的忙碌,已經有三百多戶當地百姓前來報名。剩下的也被阮家兄弟磨破嘴皮說動。耗費了大半個月時間,終于全村都同意搬遷了。當然,也有不愿意搬遷到二龍山的,祝龍也答應給他們路費讓他們自去謀生路去了。
祝龍也沒想到動員工作會這么順利,他還以為至少會碰到一些釘子戶什么的,已經做好了相應的心理準備,結果一個都沒有,事情出奇的順利。
當然,這對祝龍來說是件好事,畢竟他可不想把時間過多的浪費在這上面。
不過接下來的遷移工作才是重點和難點。
眾人都覺得一次性搬遷到二龍山容易引起官府的注意,而且難度也比較大,所以祝龍提議分批次遷移。
第一批約五十余人,由鄧飛做向導帶路,阮氏三雄跟著一起。祝龍則和林沖、武松一起留在當地主持大局。
過了將近一個月,鄧飛四人回來了,報告稱一切順利。首批到達的五十余人在曹正的安排下已經全都安置好了。
“開了一個好頭啊,希望接下來也能如這般順利。”祝龍感嘆著。
這陣子可夠他忙碌的了,家家戶戶都有各種情況需要他去處理,有些老人年紀大了走不動遠路啦,有些人家行李太多沒辦法拿啦,有些漁民不愿舍棄自己的漁船啦,樁樁件件的都需要祝龍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祝龍心想,我將來要是穿越回去了,當個村官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還剩下的四百多村民,祝龍決定同樣按照每批次五十人左右的規模進行搬遷。每批都是十個精壯漢子搭配四十個婦女兒童。由鄧飛和阮氏三雄每人分別獨立帶隊。
當第三批搬遷人口在阮小七的帶領下出發沒多久后,就有一人奉了阮小七的命回來報告情況。
原來這些搬遷人口往二龍山去,都要經過東溪村,最近阮小七發現那東溪村的保正晁蓋每天都派人到大道上觀察情況,還想邀請阮小七去他莊上做客,只是阮小七覺得護送工作責任重大,因此不敢懈怠,因此推脫。他還派人快馬加鞭往前隊阮小二,阮小五處求證,發現他們也遇到類似情況。
那傳口令者說道:“七哥說了,那晁蓋外號托塔天王,是本地的一個地頭蛇,也不是個什么省油的燈,要我們后隊人馬一定要萬分小心,不知那廝會耍什么花招來。”
托塔天王晁蓋嗎,沒想到這么快就要和他打照面了。
根據阮小七的情報,晁蓋估計會有所行動,雖然還不知道他的具體計劃,但多半是來者不善了。
茲事體大,祝龍找來林沖和武松一起商議此事。
不管如何,第一重要的是保證所有搬遷人員的生命安全,絕不能死一個人。
一旦開始出現死亡現象,那搬遷工作就很難進行下去了。而既然要保證所有人的生命,那就不能和晁蓋硬碰硬了,不能發生武力的沖突。
根據原著里的記載,晁蓋莊上也養了不少死士。而自己現在只有五十余個有戰力的年輕人,所以只能智取,必須得一次性解決,否則后續的幾批依舊會麻煩不斷。
眾人討論了一陣,祝龍根據自己的對原著的了解,制定了對策。
第二天,祝龍便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晁蓋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