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環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技術、共識條件下,它是最佳選擇。
01.
沒有投資渠道,大家都埋在家里
試想如果我們都知道錢埋在家里,今天不花,明天能買更多的東西,那我們還花不花呢?當然盡量不花、少花了。其實現如今我們把錢用來買理財產品、儲蓄,都是這么個道理,就是克制眼前的欲望,獲取時間上的收益。對于宋朝人也是這么個道理。但是在物資總量大致不變的情況下,貨幣的購買力越來越強,這叫什么呢,通貨緊縮呀。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不花錢,貨幣的購買力就越高,通貨緊縮就越嚴重。
如此一來,不單制約經濟發展,還增高了戰爭風險。咱們來算算這筆賬,埋的錢越多,攻破一個地方能夠掠取的財富就越多。比如李自成攻進BJ城后,實行“追贓助餉”,就拷掠出了7,000萬兩白銀。但我們能想象,在戰亂頻發的時候,紙幣還能像金屬貨幣一樣堅挺嗎?而且如今貨幣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關系、貿易通道,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價值變得越來越大。
之前就聽人說過,美國的硅谷每年能貢獻不少GDP,但是如果有一個國家對美國發動戰爭,占領了硅谷,其中的高科技從業者紛紛撤離,那這個地方還有原先那么大的經濟價值嗎?應該是沒有了,畢竟這里的價值靠的是信息網絡,而不是資源,也不是金山銀山。
兩相比較,古代的經濟情況,讓侵略變得更加有利可圖,戰爭風險也就更高。而戰爭是要消耗資源的,防御戰爭的國防支出就更是如此了。這也會和經濟發展搶占資源,進一步阻礙市場發展,讓投資渠道變得更少,使人們愈發不愿意花錢。
02.
市場環境不佳
那在現有的條件下,市場發展達到它的上限了嗎?也沒有。中國向來就有官營傳統,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官營。到了兩宋時期,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官營的力度與廣度,更是空前。不光先前提過的鹽、鐵,連酒、茶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也被官方壟斷。這個時候倒不是說商人無法涉足這些產業,而是必須與官方有著密切的關系,才能做得長久。那怎樣建立關系呢,權力尋租必然是廣泛存在的。
除此之外,那些開國功勛以及士大夫家族,也紛紛涉足商業。宋朝的那些閑散王爺,中央與地方的中高級將領,也紛紛參與其中。堂堂大宋軍隊,也成了將領手下的小販、工匠。
當這些權貴與普通商人,在商場上一同競爭時,還能指望他們放棄手中裁判的權力,甘心規規矩矩地當運動員嗎?而商人在進行商業活動的時候,不會只把采購、運輸、人力等常規支出算入成本里,打通關系,每年固定的孝敬都在里面。但這套潛規則,相比于市場機制來說,意外就太多了。
碰上一個講規矩的還好說,如果碰上一個敲骨吸髓的,一個地區的商業也就毀了。如果是市場調節,還能貨比三家,但在權力面前,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本來能做的生意,商人們核算成本后,只能無奈放棄。如此一來,整個市場發展也會十分緩慢,甚至出現萎縮。
那你說在古代,經濟就沖破不了特權階層的桎梏嗎?還真是這樣子。因為制約經濟發展的是特權,而皇帝就是特權階層的首領。有皇帝在,發展經濟就是個偽命題。所以我們看古代,從來沒有哪位皇帝提過發展經濟,實現增速百分之幾。皇帝和大臣只會說,國家安泰,四海升平,也就是穩定呀。為了國家穩定,不要說經濟了,犧牲什么都可以。
但這并不是說,封建帝制在當時就不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環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技術、共識條件下,它是最佳選擇。
03.
貨幣大量外流
前面所說的影響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都是造成錢荒的深層原因。那還有哪些表面原因呢?比如貨幣的大量外流。在今天,美元就有這樣的地位。不同的是,美元是用紙印出來的,開動印鈔機,想要多少有多少。但在古代世界,對方可不會認你的紙鈔。
古代中國,在東亞、乃至亞洲貿易中,處于核心地位,大家都認中國的銅錢。另外,中國的鑄幣技術,長期領先周邊地區,所以質量也是最好的。如此一來,周邊地區盡管也有自己的貨幣,但在國際貿易中,還是優先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比如在北宋時期,與之長期并存的遼國、西夏、高麗、日本等,都大量使用宋朝銅錢。其中猶以日本為甚,直至明朝中期,日本國內還大量流通宋錢和永樂通寶。
雖說這在側面,證明了我國在古代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但是銅錢的大量外流,也使得本國發生了通貨緊縮,制約了自身發展。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地區大國,不僅會影響周邊地區,也會持續受周邊地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