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脫離了當時的環境,也不在決策者的位置上,我們對于長城的理解,就比較片面,比較主觀了。
01.
孟姜女哭長城
現如今的長城,已經脫離了他的軍事功能,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以及旅游景點?;蛟S也正是年代久遠,我們對于長城沒有多少理解,更多的是覺得,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甚至拖垮了秦朝。這樣的說法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很早以前就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了。但是這個故事并不嚴謹,因為這是一個經過多次改編,移接到長城上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魯國的史書上。書上記載,齊國大將杞梁出兵作戰,結果戰死沙場。當軍隊返回之時,杞梁的妻子攔住國君的馬,質問國君她的丈夫哪兒去了。后來故事演變成,杞梁的妻子,因為傷心丈夫戰死沙場,就一直哭,哭倒了城墻。再經過后來的加工,齊國大將杞梁變成了平民范喜良,而沒有名字的杞梁妻子,也有了孟姜女的名字,那段被哭倒的城墻,也變成了萬里長城中的一段。
其實,從孟姜女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她出身齊國?!敖笔驱R國國姓(戰國之前),“孟”指家中的長子或長女。士以上的人家,經常以姓和家中排行組合,給女子命名,比如孟子、仲子,就是指宋國子姓人家的大女兒、二女兒。如此來看,孟姜女又怎會是,故事交代的秦朝時的燕地人呢?盡管故事是虛構的,但是足以看出,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修建長城時的繁重徭役,有多么痛恨。如今遠離了歷史的紛紛擾擾,我們后人平心靜氣地再去看長城的故事,會收獲不一樣的發現。
02.
長城的歷史及作用
長城最初就是普通的長墻,可以建在北方,也可以建在與其他諸侯國交界的地方,比如齊國就在齊魯邊境,修建了長城。而修建在北方的長城,也并不是秦朝的原創。
最早的長城,從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已經開始修建了。但是大家各修各的,也沒想著依靠長城,徹底防住北方游牧民族。那你說還修他干嘛?這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最強的是騎兵,而騎兵無法直接從長城越過,提高了對方南下的成本。你修了,游牧民族就去搶別的國家了。主要目的不在于防御,而在于提高對方的搶掠成本,從而以鄰為壑。
接下來的歷史,也不是直接就到,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了。在歷史上一直有個誤解,認為是秦朝以一己之力,修建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實際上,萬里長城是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連接而來的。那時秦國的西部和北部有西戎、義渠、匈奴,趙國的北部有樓煩、林胡、匈奴,而燕國的北部有強大的東胡。三方都急需在北境修建長城,以減少駐軍,將有限的軍力,投入到戰國爭霸當中。
防守北方的壓力有多大呢?即便是在長平之戰,那么危急的時刻,鎮守北疆的名將李牧,也沒有將北方軍團調往南境增援。而正是這支軍隊,在長平之戰后,趙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保住了趙國的江山。打出了《史記》中,“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輝煌戰績。那么為什么,長平之戰時要防備游牧民族,戰后李牧就不管北境了呢?這是因為趙軍在之前,設下埋伏重創匈奴頭曼單于,而且長城也基本修好了,不需要駐屯大量軍隊。
無獨有偶。秦末之時,面對國內狼煙四起的局面,長城軍團的主將王離,率領20萬長城軍團,南下參加了巨鹿之戰。當然此戰以秦軍慘敗告終。至此之后,秦國主要軍事力量損失殆盡??杉幢闳绱耍L城還是在中原王朝手里。這就是長城無可替代的價值。
03.
經濟意義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長城的軍事價值,但是如果修筑、保養長城的成本過高,那這件事也是得不償失的。下來,我們就看看,除了切切實實的防御功能之外,長城還能起到什么作用。
當秦朝統一六國之后,防御北方的負擔,就加在他一個國家身上了??墒菄撩娣e大了之后,從各地到前線戍守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因為無法在指定日期內,到達漁陽前線。修建長城,能夠減少在北部邊境的駐軍,這可不單單是因為,之前講的防御能力加強,更是因為長城軍團的機動能力大幅提升。一旦哪一處燃起烽火,其他地方的駐軍,便會通過長城,這一條崇山峻嶺中的高速公路,迅速支援。
而減少前線駐軍,能夠大大降低后方支援的成本,減少國防開支。可惜,秦國沒享受到這一紅利,就被預備長城戍卒陳勝、吳廣,點了一把農民起義之火,遠遠地落在了歷史巨輪的后方。
04.
塑造華夏共同體
說完了長城的軍事經濟價值,那我們再來看看,長城為什么要修在現在的位置。經后世歷史學家研究發現,長城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重合。而這條界線,正是農耕區與游牧區的分界。在此一線修建長城,能夠有效控制農業人口流出,維持國內安定。
雖說長城攔不住千軍萬馬,該被攻破還是會被攻破。但是形單影只的農人,想要穿過長城逃到北方去,還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如此雄偉巍峨的長城建在這里,便是立在人們心中的一道清晰的分界。過了這道界限,就是塞外了。可以說長城的存在,也在幫助農耕民族,塑造了“我們”和“他們”的區別,有利于長城以南,形成一個共同體的共識。
張明敏在《我的中國心》中唱得好,“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志。正是對這些自然、人文景觀的共同情感,才讓我們華夏兒女,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05.
止戰的方法
除此之外,修建長城也是在用經濟活動,替代軍事活動。修建長城是一個系統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都極為龐大,彰顯了一個國家的國力與組織動員能力。這種能力與軍事動員能力、戰爭潛力密切相關。
所以,每當中原王朝大力修建長城時,北方游牧民族一般都不敢主動挑釁。比如秦始皇時期,明萬歷朝戚繼光翻修長城時期。畢竟,游牧民族也不傻,既然這邊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倒不如去西邊尋找機會。
這是一種用經濟策略,解決軍事問題的方法。符合《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念。
這就是長城的價值。你看,脫離了當時的環境,也不在決策者的位置上,我們對于長城的理解,就比較片面,比較主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