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二點。
連蛙鳴聲都停歇了。
在還沒安裝路燈的鄉(xiāng)村里,夜色濃地化不開。
唯有村尾的一處矮房內還亮著一盞燈,原本的昏黃燈光此刻顯得如此亮眼。
顧川伸了伸懶腰,看著屏幕前剛剛碼出來的開頭三章,輕輕吁了口氣。
年輕的身體充滿精力。
但這龜速的三章卻讓他腦細胞死一片。
即使重生帶著記憶,小說的大綱也整理出來了,但真正在下筆的那一刻才知道,要像原作那樣的黃金三章是多么難得!
斗破的開頭三章(準確說應該是四章),算得上教科書級的存在,不斷被人拿來當做案例分析。
有多少剛入坑的小白能繞過這座高山呢?
像顧川這樣喜歡挖坑的人來說,更是專門學習研究過。
斗破的黃金三章特點之一,首先是結構清晰!
第一章,起沖突,拉矛盾。
一方面是蕭炎自身的實力變化,從天才變成弱雞,引來嘲諷。
另一方面是蕭炎與蕭媚,蕭薰兒三人的強弱對比,反差就更加明顯了。
同時還有,蕭薰兒與蕭媚的對比,從實力到容貌的打臉。
最后在圍觀人群眼中蕭薰兒這樣的天才完美人物卻依舊稱呼蕭炎哥哥并且與他并肩而行,頓時將主角蕭炎的仇恨拉滿。
也瞬間將讀者的情緒帶動起來,想立馬翻開第二章。
第二章,介紹背景和體系,然后隱約點出金手指。
最關鍵的還是金手指的出現(xiàn),雖然沒有完全點明,但提起了讀者的期待。
第三和第四章就是這波情節(jié)的小高潮了。
退婚!
作為男讀者來說,帶著前面兩章勾起的代入感,在讀到第三章和第四章后,肯定是也像主角那樣感覺被自尊被踐踏,人格被侮辱了吧!
恨不得馬上讓主角馬上變強來一波反打臉。
而接下來的幾章,直到蕭炎對著納蘭嫣然說出那句作為斗破名言語錄之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相信各位讀者體驗到的,肯定既有壓抑得到釋放,也有對主角更進一步的期待感。
緊接著金手指老爺爺?shù)牡菆觥?p> 至此,基本將所有入坑的讀者都套牢了。
爬都爬不起來的那種!
只能在作者的想象海洋里一浪接一浪的,浪到身體和錢包都被掏空!
......
對比原作的黃金開頭,顧川再次審查了一下自己的開頭三章,感覺還算滿意。
起碼大體的沖突爽點是抓住了。
至于遣詞造句方面,大家都算小白文,應該也差不了多少吧?
不管了,先上傳了再說。
顧川緊接著在慢騰騰的網速下,直接選擇點娘網,注冊作者。
開啟新書,名字也不變,還是叫斗破蒼穹,不過只上傳了兩章先讓后臺編輯審核。
顧川看了看時間,明天恰好周末,估計要后天周一才會有審核消息。
正好趁著這兩天時間,也趁著記憶被激活后的新鮮感,多備些章節(jié)。
等忙完這些,時間已到凌晨一點。
盡管還感覺不到困意,但怕吵到阿嬤,他也隨即關燈上床。
老人家睡眠淺,以前讀書的時候,阿嬤常常三四點鐘就起來給他準備早餐了。
夏天的早餐常常是綠豆粥或者豌豆粥。
配些咸菜或者咸鴨蛋,偶爾也會炒一小碟雞蛋火腿腸。
第二天一早,顧川就被滋啦的涮鍋聲叫醒了。
聞著飄進來的豬油香,顧川睡意全無,立馬翻身起床。
“阿嬤,煮什么啊,這么香!”
一遍趿拉著拖鞋,一邊打著哈欠問道。
“起床了?不多睡兒?”阿嬤笑道,“鍋里的粥已經放涼,我再煎兩個雞蛋蔥油餅,等下就可以吃了。”
“雞蛋蔥油餅?”
顧川眼睛一亮,立馬咽了下口水。
這是他一直以來最愛的早餐啊!
“阿嬤,那要多煎一個啊!”
“我要三個,不,我要五個!”
“五個蔥油餅!”
顧川耍寶似地不停地晃著他的五根手指頭。
“好,好,今天蔥油餅管夠!”
阿嬤瞇著眼睛,不停點頭笑著看他耍寶,好似眼前的孫兒一直都是如此。
一聽到“雞蛋蔥油餅”就活蹦亂跳的模樣。
這也是阿嬤以前專門治他小時候早起讀書的賴床毛病。
讓他聞著香就翻身起床。
顧川趕忙抓起牙杯牙刷,去屋外的洗手池洗漱。
然后迫不及待地回到餐桌前就看到盤子里已經壘一層金黃油亮的雞蛋蔥油餅,正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讓他食指大動。
阿嬤端來一碗放涼的豌豆粥,看孫兒嘴饞的模樣,也眉開眼笑,“快吃吧,蔥油餅涼了就不好吃了。”
“不會,阿嬤煎的蔥油餅永遠好吃!”
顧川笑嘻嘻地夾起一張蔥油餅就塞進嘴里。
剛嚼兩口,一股美味從舌尖淹沒整個口腔,味蕾被瞬間打開。
小麥粉與雞蛋恰到好處的比例讓整張餅的口感薄而不脆,嫩而不膩。
清淡的雞蛋香混合著撲鼻的蔥油香,也喚起了小時候無數(shù)的回憶,阿嬤做的雞蛋蔥油餅總是如此特殊而讓他印象深刻。
吃了這張雞蛋蔥油餅,哪怕讓他此刻再重生回去,他也心滿意足了。
阿嬤看著孫兒閉著眼又是搖頭又是晃腦的,卻是覺得他又跟以前一樣在作怪,也不理他,又去灶臺忙活去了。
顧川慢慢地享受著重生回來的一頓美味早餐。
仿佛找到了重生的全部意義。
重生,不僅能讓他朝前看得更遠,從而努力改變,奮力前進,走出一片不一樣的風景。
也能讓他再次低頭撿起那曾經丟失的一個個遺憾,藏得更深!
記得更真!
“阿川,早上你陳大爺上街賣菜回來,說是碰到你大伯了,說起你昨天回來的事情,你今天記得要去你大伯家一趟!”
等他吃的差不多了,阿嬤從灶臺轉過身來,對他叮囑道。
看他點頭,然后又加了句,“不要讓人家說你不懂事!”
“嗯,阿嬤,我知道了!”
老人家在教他人情世故。
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嗯,你那輛自行車阿嬤也不知道怎么養(yǎng),年前就放在那兒了,你去看下還能不能騎。”
顧川從屋后的小倉庫里拖出一輛偏女式的小自行車,有些懷念。
自從小學四五年級學會騎自行車以來,這輛自行車幾乎陪伴了他往后幾年的讀書生涯。
風里來雨里去。
甚至高中放假從縣城里回來,這輛自行車還經常被他拿出來起到鄉(xiāng)里。
想起這輛自行車的來歷,似乎還有個小故事。
他左右看了看,除了車胎有些癟,鏈條有些生銹外,車架大體完好的。
“阿嬤,這自行車應該還能騎,就輪胎沒氣了,我去陳大爺那兒打個氣。”
“打完氣我就直接去鄉(xiāng)里了。”
顧川擦了擦車子就推車出門了,阿嬤站在屋前望了一會兒才轉身回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