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升地球的引力阱需要海量的能量,即使核聚變已經成熟的今天,依然消耗不菲,其中最大的制約是氦三這種聚變燃料。
這種燃料地球找不到,但在月球大量存在,可即使現在,月球開采資源的成本也不低。
劉定到達太空港后才松了口氣,那枚火箭雖然重復使用了三十多次,但依然可靠,送完這一趟后,它起碼還能再服役一段時間。
此時的太空港人滿為患,這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所有國家的人都能來,但是能發射火箭的能有幾個?
在大國自顧不暇的時候,那些小國已經注定被放棄了。
太空港實際上是一個巨型太空站,方圓數十公里,功能繁多,建成已經有三十年了,每年接待無數來自地球的客人,他們大多其實都是來旅游的富人。
逃出地球的人總數不超過一百萬,本國人占一半,歐美人占另外一半,其余人寥寥無幾,這場災難幾乎摧毀了人類文明的根基,此時劉定所在的太空舟由一根繩子掛在太空港口的一個停泊位上,遠遠望去,像這樣的太空舟密密麻麻,像一個個隨風飄蕩的蘆葦,不知道未來是什么。
太空舟不是宇宙飛船,本身沒有太多動力,唯一的好處就是裝的人多,但食物和氧氣不可能憑空產生,即使有二氧化碳逆反應裝置,也不可能長時間保證所有人呼吸,更別說其他的需要的,即使食物都只有難吃的壓縮餅干,勉強能吃個半飽。
劉定的活動范圍只在一張一米二的床鋪范圍內,比火車的臥鋪糟糕的多,稍微抬頭都會撞到上鋪的床底板,他唯一能夠打發時間的只有手上的一只手機里。
幸好太空港是有獨立的網絡的,雖然地球上的服務器大多被摧毀了,太空港自有的網絡還是可以正常登陸了,社交功能就被指望了,只能看看新聞。
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支離破碎,原本就一直在鬧獨立的火星分支在地球遭難的第一時間切斷了聯系,警戒軌道附近一切靠近的飛船,地球這邊的更是絕對不允許靠近,理由是生怕有蟑螂混進來,地球這邊的分析是地球遭難后,他們想做太陽系的老大,雖然這是一個發展了近百年不過幾百萬人口的星球。
月球分支的倒是很安分,即使地球遭難,他們的實力也遠遠比不上地球的,論起生存環境,月球遠遠不如火星,只能在有限的幾個基地里存在,但他們掌握著核聚變關鍵燃料氦三,無論是地球人類還是火星人類都不敢得罪他們,但所有人都知道,地球人想要存活下去,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地球上如今還存活著為數不少的人口,他們大致有兩類人,第一類是乘坐各類封閉的潛艇躲在大洋深處,然后注射冬眠藥劑,等待有朝一日地球活動平緩下來。
還有一類是更加存粹的冬眠族,也是現在人口最多的一類,不管不顧,直接把自己裝在冬眠箱里冬眠,期待有朝一日有人能夠去拯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