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莊這個村子,原本不叫南張莊,自古以來,一直以張莊為名,歷史淵源非常久遠,在村子西邊的沂河里曾出土一塊隋朝時的墓碑,上面刻著“蓋醫王”三個大字,墓碑上詳細記載了墓主人生前事跡,他生前曾是一位遠近聞名的醫者。
在發現蓋醫王石碑不遠處的沂河邊,還曾考古發現過年代更久遠的文物,并立碑一處,后來石碑不知所蹤。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實行“包產到戶”的張莊村還非常落后,經濟以農桑為主,依稀記得,那時的我穿著開襠褲,常在公社大院里悠哉游哉地玩耍。
那天,公社里一大早就擠滿了前來抓鬮的人,叉筢掃帚獨輪車等生產工具被以抓鬮的方式分到了戶里。
父親隨后分到了一塊“責任田”,還分得了一套種地打場的工具,他把工具拿回家以后,卻犯起了愁。這可咋辦呢,因為我爺爺是木匠,在生產隊的時候,父親每天跟著爺爺在隊里拉大鋸,學木匠活兒,掙工分,因此莊稼地里的活他不太懂,所以就犯了愁。
正當村里有些人在為剛剛分到的“責任田”犯愁的時候,又一件事讓全村的人炸開了鍋。
在村口處剛剛落成的村志碑上,赫然寫著“南張莊村”四個大字。“大美的張莊,咋就‘難’了呢?咱村的日子,本來就很難了,又再加上個‘難’字,這回可是難上加難了!”,村里的吳“神算”也是氣憤不過,與同在一旁的人絮叨了幾句。
?遠近聞名的吳“神算”,據說他早年當兵時,從部隊帶回來一部很古老的《易經》,村里人有丟了雞的、小孩起名的、求學的,都樂意去找他掐算掐算,他都不要錢,您別說,有時候還真的很準。
村子在改名一段時間后,有村民路過的時候,發現黑色的瀝青從石碑的上方或粗或細一道道流了下來,當然,被村人忌諱的‘南’(難)字也被瀝青遮住了,本來,改名是因為本縣有重名的,哪曾想改名之后,村志碑被潑墨成畫了。因為村里人都不喜歡這個新名字,所以,“這幅畫”不知何時又被棄置在了沿街的綠化帶里,只有在用手扒開一旁小松樹的時候,才發現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