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1世紀的工業生產線,崗位上是大幅度減少人工,基本上朝著機械智能化地發展,
其帶來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成本也隨之大幅度減少,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競爭力。
通過對比,梁智誠就這產生了很大的感觸,梁記制傘有必要實行機械生產化。
雖然說員工們工作是很努力,遵守職責,但在產能上,這肯定是沒法與機器相比較,可以24小時生產。
例如在傘布裁剪上,就是把原材料一卷卷的傘布,裁成一條條長方形的形狀,方便后續的傘布加工,
這一個工序叫做大裁,可以使用機器去完成這一道工序,
目前是采用人工切割。
還有傘桿沖孔,目前是半機械化,需要人工的操作,才能完成。
這一道工序可以用全自動機器沖孔,不需要人工操作。
所以,在以上的工位生產過程里,輔助機器或者全自動機器,其生產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
不過,梁智誠也注意到制傘業是一個比較特殊,并不是每一個生產工位,可以實行機械化生產。
其原因是傘具對裝配工藝、表面處理是有特殊要求,傘面裁剪縫制、傘骨的組裝、傘頭尾的組裝等工藝,是分開的,不能進行機械化連續生產。
而雨傘的主要結構一般由傘布、傘架、傘桿等三部分構成,當然,還有部分小零件:傘珠,傘柄…等等。
所以,有的工位必須是人工完成,即使是在21世紀的制傘行業,也是如此。
例如:傘布的小裁加工,是需要人工完成的,其過程就是把大裁后的長條形狀傘布裁成一片片的三角片,裁下來的布料用作雨傘的傘面。
然后,就是工人先將三角形的木架防在傘布上,然后用刀片一片片小心地裁出。這是完全需要人工,暫時機器是無法代替的。
還有傘布與傘骨架縫合,目前技術原因,暫時需要人工完成,后續發展一定規模,研發縫傘機器,其效率至少提高是5倍。
結合以上的分析,梁智誠決定梁記制傘的工業生產,以機械為主,人工為輔,
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目前梁記制傘每一位普通員工,每月工資是1200元,有700位員工,每月的工資開支在93萬,包括工廠管理層的生產獎金。
另外,還是需要注意的是,港島員工的工資每年都會上漲,到1978年工資會上漲1600元,到1982年工資會上漲到2000元。
如果使用機器的話,至少節省一半的人力成本。
根據功能,一臺機器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其范圍大約在3萬~15萬不等,且使用的壽命至少是在5年以上,
可以說,從長期來看,采用機械生產,是完全利大于弊。
當然,如果說梁記制傘不進行改變,仍然采用人工制造,
那么,梁記制傘存活的時間是不超12年,甚至可以說不超過5年。
根據重生前的記憶,梁記制傘作為港島最大的制傘公司,其傘骨架的材料是以純鋼,永久包修為口號和賣點,是港島的品牌老字號,也深得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
然而,在進入1980年,由于曰本制傘公司憑借著工業流水線的生產,將伸縮雨傘的價格,壓縮得極其便宜。
這嚴重沖擊了梁記制傘的銷售,迅速地失去了港島和歐洲的市場。
最后是梁記制傘硬是苦苦地撐到1986年,決定結束營業。
因為從1886年開業,最好到1986年結束,梁記制傘完成一個歷史。
作為重生者,梁智誠絕對不容許此事發生。
一定要讓梁記制傘成為世界最大制傘公司,暢銷全球。
除了梁記制傘需要提高的效率問題,還有生產工藝標準化,
例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車間混亂,物料擺放沒有明確,
其原因是人工生產,還沒有擺脫舊時代的家庭作坊式作業的思維,沒有進入到現代的工業生產標準。
而目前世界工業生產,實行各種標準,去提高效率,例如曰本的5S生產標準。
…
梁智誠利用重生前技術的優勢,對梁記制傘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了問題的所在。
雖然內心有了決定,但是處于工程師的謹慎,事關梁記制傘的未來,梁智誠并沒有直接向父親提出這樣的問題。
而是在等待一個機會,是要順其自然。
這是因為,如果說梁記制傘的生產線實行機械為主,人工為輔,這意味著必須裁剪多余的員工。
特別是在傘布加工,是重災區,至少裁剪50%的員工。
而這個生產車間基本都是老員工,普遍工作了20年,甚至在祖父管理工廠時,他們也在這里工作。
基本上把梁記制傘當成一個家,有著特殊的感情。
對工作產生這一種感情,因為他們有的是經過了戰爭的年代,知道跟著一個好的老板是非常不容易,就格外珍惜工作。
這是現在的人不能理解,對工作的態度。
考慮以上的原因,梁智誠必須再慎重,需要一個機會。
而這一個機會,很快就來臨,就是在去年1973年10月爆發的世界石油危機,中東國家對米國,歐洲,曰本…等國,實行石油禁運,
讓全球一下子陷入石油危機,其石油價格不斷地攀升,從每桶不到3美金,上漲到13美金,足足提高了4倍,
這造成工業生產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包括工業,運輸…等等,基本上世界所有行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其帶來的后果是,經濟下滑,工業生產下降,其米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整體的增長下降了2.5%,曰本下降了7%。
而在這次石油禁運,中東國家在石油的收入從300億美金,沖到了1100億美金,受益匪淺。
雖然說中東國家在今年1974年4月份宣布石油禁運結束,
但是,給全球的工業帶來嚴重的傷害,還在延續,至少是在1975年才恢復過來。
特別是鋼鐵,代表著70年代工業水準,在今年1974年的產能,直接斷崖式下降到20%。
即使市場石油危機解除,石油供應正常,可鋼鐵原材料生產力,仍然是難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
而港島的鋼鐵原材料一部分是從曰本,或者彎彎地區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