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表達需求
似乎在我們的文化里,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大部分的人都羞于(恥于)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更多地通過表達不滿和責備來間接讓對方改變——滿足自己的需求,雖然很多時候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我們卻也樂此不疲。
因為相比于直接表達需求要承擔被拒絕的風險,表達不滿和責備簡直要容易多了——通過責備來將責任轉移到對方身上,讓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買單,讓對方做出改變,這樣一來,自己既不用面對自己的問題,也不用改變自己。
?
但我們忽略了一點:沒有人會喜歡批評,沒有人喜歡內疚的感覺,也沒有人喜歡被動的改變,我們的不滿和責備只會讓對方感到不適和抵觸,乃至想要逃離,更遑論做出改變了。
我們同時也忽略了一點:大部分人都喜歡被需要的感覺,大部分人都喜歡有存在感,那為什么我們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來讓對方感受到這些,進而配合我們,滿足我們的需求呢?
當然,被拒絕是有可能的,但相比責備對方,直接表達需求難道不是更高明更有勝算一些嗎?
更重要的是,在需求直接表達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明確自己的主體責任——“這是我的需求,別人可以滿足,也可以不滿足,而我才是那個需要對自己需求負責的人,我也可以嘗試自我滿足”。

素心執筆
用表達帶動思考,匯流成智。——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