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口碑迅速在網上發酵,而隨著這種發酵,不少文學圈內的大拿,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這部小說。
之前曾在課堂上分析《笑傲江湖》的黃教授,看到網友討論這本張弛的新書之后,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這部小說。
與網友們看這部小說相同的是,他同樣被小說里的內容震撼了。
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流過淚的他,在看小說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涕淚橫流。
但與網友們單純為小說里的人物而感動不同,他從小說里看到了更多的信息。
小說中所敘述的時代,有一半他都曾經歷過,福貴的種種經歷,讓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自己的經歷。
曾幾何時,他也經歷過那段艱苦的時光,此時回想起來,依舊不免心有余悸。
好在如今一切都過去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他回憶著書里面的內容,發現書里面設置得非常巧妙。
整本書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沒有壞人,包括贏走福貴全部家產的龍二,也都遵守著當時的秩序規范。
當然,在賭桌上肯定少不了動手腳。
不過在贏光福貴的家產之后,龍二并未如其他小說一樣,將其描述成十惡不赦的壞人,把福貴一家往死里整。
相反,龍二對福貴的態度依舊如之前一樣,說話時客客氣氣,甚至還將贏來的田地,租了五畝給福貴一家種,使得福貴一家得以延續。
總之,福貴的一生,可以用“很苦很善良”來形容,而他所面臨的一切苦難,都是來自于命運的無常。
苦難和善良是小說的主題,因為苦難,才能得到無盡的共鳴,因為善良,才會擁有無窮的希望。
福貴的一生,周圍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有名有姓的就有九人,身世不可謂不凄慘。
可福貴的的眼光,卻總是往前看的,即便遇到這么多苦難,也始終保留著樂觀的態度。
也正是因為如此,幾乎每一段的悲傷之后,讀者都能很快得到治療,并提起繼續看下去的勇氣。
黃教授想起書中的內容,心中不禁對張弛愈加佩服。
自有文學開始,將“死”這個主題寫得深刻偉大的作品很多。
但是將“活”這個主題寫得如此深入人心的作品,這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寫的最好也是唯一的一部。
想到這些,他立刻決定,要將這本《活著》,加入到自己的課里面。
業界關注到這部小說的人還有很多,不少人在看完小說之后,紛紛生出了動筆的沖動,無償地給《活著》寫起了書評。
很多平時喜歡看報紙的讀者忽然發現,他們日常訂閱的報紙,竟然同時對一本文學小說活著小說作者作出了評價。
“從來沒有人能像張弛一樣,將活著本身寫得如此深刻,也從來沒有人像張弛一樣,將活著本身寫得如此令人難以釋懷。”
“以往我對張弛的映像,基本停留在‘那是一個武俠作家’的層面,最多也不過‘他還是一個不錯的導演’。
可看了《活著》這本書,我才終于明白,有些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讓其他人仰望的。”
“《活著》是近幾年,甚至近數十年,都難得一見的好書,看到這本書,你很難相信,它的作者,曾經竟是一名武俠作家。”
“《活著》的主角福貴,可以說是我們數千年歷史中的一個典范。
他一生經歷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正如我們這個民族一樣,同樣也是多災多難,而他面對苦難的態度,也如同我們這個民族,活在當下,看向未來。”
“在《活著》這本小說中,張弛以他那冰冷的筆觸告訴我們,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從《活著》這本小說中,我看到了一個文學巨匠的升起。”
“很難想象,寫出《活著》這本小說的,竟是一名二十出頭,才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在這個忘卻過去,忘卻歷史,乃至忘卻苦難,娛樂至死的年代,《活著》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所有的報紙上,幾乎都是對張弛和《活著》這本小說清一色的夸贊致辭。
也不知是不是受到這些海內報紙的影響,海外的眾多報紙,也開始對這本書進行了解讀。
“福貴的一生是艱苦的,在書中所敘述的五十年中,所有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張弛至用真至誠的筆墨,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斗爭與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在張弛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的苦苦掙扎。張弛加諸于敘述的那種冷酷的意志,使小說超出了常軌。”
“張弛沒有強行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優美、善良的時刻……
《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張弛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毀人的生活。”
“張弛的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說的結尾令人難忘,唯一活著的老人福貴給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貴。
敘述者看著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同樣召喚著讀者。”
“小說在歷史動蕩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
其冷靜的風格使讀者與福貴同甘共苦,當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受厄運打擊時,我們又會黯然神傷。”
這些評論被海內的報紙轉載,又再一次引發了讀者的購買熱潮。
“太慢了,印刷廠那邊真是太慢了,小吳,你再去印刷廠那邊催一下,讓印刷廠全力加印。”
于震作為《活著》出版業務的負責人,這些天忙得是昏天黑地。
《活著》的首印只有十萬冊,投入市場之后,不過短短幾天,就已銷售一空。
他根據市場風向,在售罄之前,就已安排印刷廠再版,加印了三十萬冊。
可這后續的三十萬冊投入市場之后,依舊是瞬間銷售一空,比剛開始時銷售的速度還要快。
這些天來,書店的電話幾乎是一個接著一個,不停地催促出版社發書,可這印刷廠的印刷速度就這么快,他能有什么辦法?
作為印刷廠的甲方,他也只能催促印刷廠那邊快點。
可他的心里也明白,印刷廠已經開到最大的負荷,速度不可能再快了。
“唉!要是早知道這本書會這么火,就把首印定在一百萬了,一百萬冊書一次性投出去,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捉襟見肘。”
于震的心里暗自后悔。
不過他也清楚,首印十萬次已經是樂觀的數目了,尋常的小說,首印能印一兩萬冊就謝天謝地了。
就在于震忙著催促印刷廠加快印刷時,一個海外的電話打到了他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