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地球時間72小時,宇航員們第一次經歷月球時間的夜晚,初入夜月,月面此時格外平靜,從月球表面看浩瀚宇宙,那些恒星就像鑲嵌在黑色幕布上的各色寶石,如此真切和清晰。第一次在月面上看地球,地球的蔚藍色是那樣的純粹,宛如一首詩歌一句樂章輕輕地叩擊著月面宇航員的心靈。
經歷過第二次出艙活動的意外以及可以載入史冊的收獲過程,旃陀羅號里的7名宇航員雖然都已進入睡眠艙,但還是通過語音傳輸系統相互交流了很久,一段時間之后才終于在困倦和興奮的交織中入睡了。
然而這次睡眠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宇航員進入睡眠艙后,登月艙與地面的通訊除了視頻畫面還保持著連接以外,其他所有的數據交流全部丟失,并且所有宇航員無一例外地都陷入深度睡眠之中超過12小時,地面指揮中心在計劃時間無法同登月艙發送指令,同時無論登月艙自帶的智能系統如何呼喚,始終不能解除宇航員的休眠狀態。
在睡眠艙沒有特殊設置的情況下,經過嚴格訓練的宇航員身上發生這種情況確實讓地面感到意外。月面著陸第84小時,7名宇航員一同蘇醒,7人蘇醒后神情稍有恍惚,好像沒有完全睡醒的樣子,休整一會兒后,這才恢復常態,隨即旃陀羅號登月主艙內恢復了正常的活動,并開啟了與地面通訊的功能。登錄器著陸月面84.5小時,與地面聯系正式恢復。
不過印地面航天指揮中心比較關心宇航員休息過程中通訊丟失原因,經過月面宇航員的詳細排查后發現,原來是旃陀羅號通訊功能模塊受損,航天飛機自啟動緊急修復過程持續時間過長。排除了原因之后,印度地面指揮中心關心探月計劃可否正常進行,旃陀羅號內的宇航員一致回復:堅決完成任務。著陸第96小時,月面第一小隊宇航員再度出艙擴大了月表樣本采集的范圍。
第三次出艙作業因為是在月面夜晚進行,所以整個活動目的性比較強,活動開展的時間也比較緊湊,4名宇航員按計劃首先再度來到寧靜海位置,進行補充樣品的采集,隨后在以寧靜海為坐標中心的區域,進行多點采集。第三次出艙作業持續三個半小時,整個活動過程一切順利。
第三次出艙活動結束后,至此印度探月計劃所有的出艙任務便先行結束了,接下來月面宇航員主要開展的是印度航天局探月指揮中心調整登月計劃后的后半程重要任務——月面水熊蟲多環境活性測試以及評估將月面水熊蟲帶回地球是否存在地外生物安全風險。
整個培養劑評估過程,旃陀羅號艙內宇航員每24小時,會進行8小時睡眠休息,跟以往訓練所不同的是,到了月面之后7名宇航員在8小時睡眠時間內有4小時處于深度睡眠狀態,并且7名宇航員的睡眠狀態同步,這是在地球訓練和模擬登月過程中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登月最后24小時,月面宇航員完成了計劃以及新增共140份各類樣本的檢測分析工作,這些數據已全部通過加密數據傳輸方式上傳到印度航天中心的數據庫,而最讓地面關注的月面進化體水熊蟲的培養工作也有了結論:多環境培養體系中,月面水熊蟲仍舊只保持著地球水熊蟲的主要特性,雖然月面水熊蟲攜帶著人類多數DNA信息,但這些DNA信息在月面水熊蟲體內處于休眠狀態。換句話說,月面水熊蟲就像一個容器,只是攜帶和保存了人類部分DNA信息,并且月面水熊蟲對這些DNA信息的保存能力是極其強大的,這與水熊蟲在各種極端環境下能保持生命活性的本能和潛力有關。
經過印度地面航天中心的專家評估和生物學家的建議,地面指揮中心最終決定允許宇航員攜帶月面發現的金屬硬物和培養存活的月面水熊蟲以及所有的月面采集的樣本返回地球。月面宇航員們在整理好所有的工作之后,已經開始準備正式啟動返地球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