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好處后,江原立馬離開了這個地方,雖然他并不擔心那個老乞丐會回來找他,畢竟能為了幾文錢就把絕世秘籍賣了的人還能指望他后知后覺發現秘籍的秘密嗎,想想都不可能,更何況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自然不會在這里浪費太多時間。
收好秘籍后,江原才慢悠悠的往北街府衙走去,本來他之前是打算把那頭旱魃干掉之后就回村子的,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自己過來沒幾天就遇上了鐵掌門招新,這等好事可不是每天都有,若是以前信息閉塞不知道也就罷了,現如今知道了這等機遇,自然不能輕易放過,畢竟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官員的辦公速度都是根據辦公對象的地位尊卑來來衡定的,這北街府衙也不例外,不過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是在給玄州第一大派做事,辦公人員摒棄以往的傲慢懶散,干起事來分外賣力,效率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等到江原來到府衙之時,昨天排的長龍就只剩下了寥寥幾人,沒過多久便登記成功,被衙役接引到了側廂房。
廂房之內有兩排桌椅,一張主案,桌椅分兩排,間三人,共十張,主案位高堂,督察居其中,面容嚴肅,不怒自威。
“我討厭考試?!?p> 滿臉痛苦之色的江原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下,而眾考生也知道考場規矩并沒有人說話,待到督察點齊人數后,便往香爐里插了一根香,代表著考試開始。試卷長一尺,寬六寸,諾大的紙張上面只有一道題,如下:
今有獸,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問,禽、獸各幾何?
?。。。?p> “看來是躲不掉了,不過還好沒超綱。”
江原放下心來,拍了拍有些隱隱作痛的腦袋便開始了解答。
如果他沒看錯的話,這就是典型的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原題如下: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它們的解也很簡單《孫子算經》的作者就給出了兩種解。
術曰:上置三十五頭,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減多,再命之,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即得。又術曰:上置頭,下置足,半其足,以頭除足,以足除頭,即得。
所謂的“上置”,“下置”指的是將數字按照上下兩行擺在籌算盤上。在算籌盤第一行擺上數字三十五,第二行擺上數字九十四,將腳數除以二,此時第一行是三十五,第二行是四十七。用較小的頭數減去較多的半腳數,四十減去三十(上三除下四),七減去五(上五除下七)。此時下行是十二,三十五減十二(下一除上三,下二除上五)得二十三。此時第一行剩下的算籌就是雞的數目,第二行的算籌就是兔的數目。
而另一種更簡單的描述方法是:在第一行擺好三十五,第二行擺好九十四,將腳數除以2,用頭數去減半腳數,用剩下的數(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兔數)減去頭數。這樣第一行剩下的是雞數,第二行剩下兔數。而且此次考試的題目也就是雞兔同籠的變種,其實本質上都是二元方程,只要在未知數和方程概念這方面沒問題,做起來就不算很難。稍加思索后,江原就提筆作答,解答如下:
倍足以減首,余半之,即獸;以四乘獸,減足,余半之,即禽。
將腳數乘以兩倍(此時禽腳與禽頭的系數恰好相同),頭數減去兩倍腳數,除以二,得到獸的只數(八只),獸的只數乘以四(求出獸的腳數),總腳數減去獸的腳數再除以二,得到禽的只數
最后得八獸、七禽
作答完畢,江原也不急著上交試卷,只是端坐著閉目養神。這幾天來他經歷了太多東西,或生或死,或驚或喜,種種奇遇歷險讓他身心俱疲,難得有空能夠悠閑下來,自然不能放過。況且在考堂之上只要不喧嘩舞弊影響他人,督察一律不管。
“督察,我想出恭?!?p> 就在江原閉目養神快要養出哈喇子的時候,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把他吵醒了,原本鴉雀無聲的考堂也因他變得騷動起來。
“不準!給我坐回去。”端坐在高堂之上的督察果斷將那名考生的要求駁回,不留絲毫情面。江原也是暗罵一句蠢材,這才開考幾分鐘,你就想出去上廁所,那你開考之前在干什么,這踏馬不明擺著想借著上廁所的由頭舞弊嗎。
那名考生被督察喝斥后也是老老實實地坐了回去,而在一旁觀望的其他考生見出頭鳥被打回來了也是趕忙撇過頭裝模作樣答起題來。
其實這也不能怪考方沒有人性連上廁所的機會都不給人家,因為在之前就出現過一起連環作弊案。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需求,考試代考替考也是層出不窮,不少替考都有一手出神入化的易容術,總能在考方不經意之間完成替換代考,而一般的替考或許沒有那么厲害的易容術,但也有堅定的意志力,哪怕在考場糞坑里等一天一夜就為了給雇主提供答案的作弊敢死隊都有不少。
也正是在這近似瘋狂的舞弊風氣下,考場才不得不禁止在考生一切非考行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江原雖然不齒那些替考之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那強大的心智和爐火純青的技藝,恰飯嘛,不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