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總說害怕滿足不了別人的期待和要求,領導曾說對她的期待和要求是做出來就行,是她自己過于糾結和追求完美,反而交不上作業。這次輔導員面試,她又陷入了焦慮,事實上即使能通過這次面試,大概率她也沒法參加后面的筆試和面試,最終的結果是已經確定了的。老公也說“只是試試,能進入面試就可以了“,但她還是害怕與焦慮,她努力勸自己“迎著風浪,不做逃兵“,注意力適當從害怕本身轉移,比如看一些相關的題目。
一天好像很漫長,這還是在她有事做的前提下,所以人還是需要上班的吧,不然真的像劇里數磚過日子的難熬了。
休了產假后仍接收到工作消息,她沒有聽從老公的建議,開始就不回,而是出于一些憐憫和情感,基本都有回復,但她的情緒從一個20多分鐘的電話開始崩塌了,也終于掩蓋不住了。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被逼迫般不開心。是的,看到工作消息、工作電話她還是本能地抵觸,每次都要努力說服自己,尤其是面對消息、工作軟件電話、電話的輪擊,她要炸了也要瘋了。或許是與自己預期的產假不同,她本想好好珍惜這段獨屬于自己的假期,因為有了寶寶出生后時間與精力會在寶寶身上的預設。這段假期的安排,其實也是在學習輔導員、教資相關的內容。只是不想被工作侵擾,以及想要思考下自己未來人生的出路在哪里。媽媽說會支持她再去考取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給了她很大的底氣,有家人在,有他們在,很安心。
她不理解的是,為什么從書里學到的“圣賢式做法“不適用于現實情境,為什么身邊的大家都勸她,要多考慮自己的利益。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嗎?她總是想融入身邊的大多數,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她不能再陷在這個死局當中了,只能努力不把那些情緒和念頭當回事,努力接受自己在工作中需要增加工具化思維的事實。
是的,她太脆弱太禁不起刺激了,她已經很幸福了,只是還需要皮實一點,還需要把善意和真心用在家人身上,而不是濫用。
接受或改變。她一直在花費很大的力氣說服自己接受,因此帶來巨大的內耗和自我懷疑;即使改變可以解讀為增加一種表達方式,仿佛都很難。或許生活就是彼此看不慣,但要多一些包容,為了更好地過下去吧。
她還沒學會表演,便要站上舞臺,成年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吧,不會留給自己做充分準備的時間,總是蒙起雙眼,不愿意面對他人和世界的真相。但,什么又是真相呢?或者什么更接近真相呢?很難評也很難述說。
和婆婆待一起的第一周,矛盾初顯。自己都承認了,媽媽和婆婆的不同。對于她而言,也不該妄求什么,不強求她做她不喜歡做的事,兩人維持表面的和平,已經夠了吧?她感受到了子女之間的競爭,雖然表面上男孩占據了更多的經濟資源,但身為媽媽,更心疼自己的女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