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有情緒和有情緒問題應當是兩回事吧?上班時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那個時候想著不上班會不會好一些,好不容易明白了“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家人的一種負責”,如今知曉不上班她也很容易產生情緒,更擔心這種負面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要做父母,就得在產生情緒時把自己的情緒打入冷宮,問題解決后再釋放出來獨自安撫自己嗎?她也是在坐月子期間才知道,原來別人也是有情緒的,只是多數情況在默默消化不會表現出來。
她的母愛又短暫罷工了,孩子哭鬧且她不會哄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因為幾次的崩潰情緒,她更加堅定了自己沒法在家帶娃一定要上班有事做的心思。她很害怕和老公的距離越來越遠,僅僅看書也沒有強烈的自覺性和目標將其作為事業,還是需要一定的外驅力的。小時候希望媽媽不上班陪伴自己多一些,沒想到長到如今,還會有希望老公多陪伴自己一些的念頭。念頭本身并沒有錯,但如今的她理解了在她小時候媽媽要賺錢才能供她和哥哥讀書,類似地,她不能也不會以想要陪伴為理由阻擋老公的努力和斗志。不然,這會成為她一輩子的自責與雙方一輩子的遺憾。至于陪伴,她勸自己,日子還長,不爭朝夕。況且,人生只能努力,哪里是動一動念頭就能輕易得到一切呢?不管是當下的狀態還是更好的職位和待遇,都有好處。前者有陪伴,后者有更好的生活。將重點從失去什么調整成獲得什么,人才會積極一點,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她已經很幸福了,但好像還是沒能避免產后激素的作用。人生沒有那么多新鮮的事,而是“一切不過如此”,以前總覺得自己和父母不同、能比父母做得更好,如今卻覺得能夠做到父母的程度實屬不易,竟然有些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為什么要與人爭輸贏呢?該爭時不爭,不該爭時又暗自較勁。或許這也是人性吧,需要與人性中的太多面對抗,比如努力提醒自己雙贏,而不是到處樹立假想敵。
和媽媽聊到,十年左右的時光家里都需要和一位長輩同住。她不敢想,十年該是多么漫長的時光啊,十年后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她與老公才相處了四年,便經歷了從相識到戀愛再到結婚生娃的許多事。初中、高中疊加大學才十年,已經占據了她現有生命的近三分之一,也占據了她腦海中一大半的記憶。不敢想象,那個時候的他們已經步入中年早期,是否會面臨中年危機、是否要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壓力?
拉長時間或拉開空間的距離,有時是舒緩情緒的一個好方法。即使總是焦慮未來,她的注意力也未曾放到多么長遠。或許是讀研時為了安慰自己養成的“過完這一天就很厲害了”的思維,工作后她總覺得遇到的困境仿佛人生的巨石,領導同事關系也讓她格外愁悶,實際上在她人生的數十年中,與這批人接觸的時間可能也就三五年,而面臨的困境用不了幾個月就會有解有答案。她需要在意的是,自己面對困境的態度,以及她與領導同事相處時自己的心態和決策依據,這是伴隨她一生的價值觀,是換了一家公司也沒法逃避的問題。或許,她需要漸漸編寫自己的人生使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