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意識到自己心浮氣躁以外,她也意識到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自私”,還沒能像那些愛她的人一樣無私,雖然曾經標榜很在乎一些人,但并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他們,更多地是在頭腦的想象中。之前老公曾說過“她怎么沒法真誠地祝福和夸贊他人呢”,時至如今,她意識到自己好像還是如此,對于她來說,許多事都需要理論上想明白才能踐行才能去做。就像想不明白“為什么要日復一日地上班”以及沒法理解加班,所以有暫停下來的機會給她思考是很幸福的事。
意識到自己的“自私”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吃飯時需要有人先看著寶寶,媽媽和老公會搶著先看著寶寶讓其他人吃飯,她不會也不愿。漸漸學著不勉強自己做不愿的事,但也只敢在愛自己的人面前“放肆”,在對外的場合依然是“默默承受不敢吱聲的小綿羊”。她覺得自己和曾經看過的一部影視劇中的一個角色很像,乖乖女且沒有主見,但比不上的是那個角色在公司里的好人緣,其實她也沒那么羨慕好人緣,只是想要找到自己能夠適應的工作節奏,讓上班不像上刑一樣那么痛苦。表姐懷孕了,她又開始羨慕12月就能放假的清閑工作。才意識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沒幾天,就再次陷入了羨慕和比較中嗎?
幸福是因為有媽媽在,她什么也不用做;不用顧忌太多,也不用做任何家務;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沒太大區別。每天就是吃飯、喂奶、學習、玩耍、睡覺,沒有工作方面的困擾,孩子哭了也有媽媽哄。因為有學習為由,她什么也不用做。這是她成長以來的一貫模式,以前她還因為這個抱怨過父母,不讓她出去玩也沒教會她做家務,只是成為了一個干讀書的書呆子。如今意識到這種生活有多奢侈,需要父母付出很多。她終究沒能免俗,但還不愿放下內心的假清高。原來不面對現實的檢驗和他人的壓力,沉浸在自我欺騙的世界中是如此自由如此“幸福”。但這樣又與曾經的表弟有什么差異呢?這樣的自己,會為家人帶來多大的困擾?
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她得先保證無論如何她愿意活下去。如今做了媽媽,或許沒法做個無私的媽媽,就像曾經表姐先喂孩子吃飯爸爸夸贊表姐有當媽的樣子了一樣,她其實很反感,為什么當媽媽就一定要如此呢?也許沒有那些一定的任務型指令,而是出于情感本能的那天,她就理解了吧。
雖然足夠幸運擁有了自己的寶貝,但她其實也沒完全想明白要怎樣做一個媽媽,只能在過程中不斷學習。最近沉浸在給寶寶買書的快樂中,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他們的閑暇時光會一起讀書,一起去圖書館、公園、博物館,不知道現實會給予怎樣的回答。且行且珍惜,生命重在體驗,不管是那些想法還是新的體驗,每多活一天都賺到了。
原來那些情緒也是只屬于自己的,所謂的分享之后幸福加倍,好像并非如此,反而是傾訴帶來的療愈作用凸顯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