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向南極零重力區出發
這是王佳妮第五次到“天堂號”的南極零重力區。
第一次是在10年前,王佳妮作為特邀嘉賓與38位游客坐在小列車里游覽了“天堂號”
的南極零重力區,看到了5個巨大的氣密艙蓋與同樣巨大的30個隱蔽艙艙蓋。
第二次是在7年前,作為實習生進入到了“天堂號”南極零重力區的隱蔽艙,參觀了猶如奧林匹斯神殿般雄偉的艙室,也看到了鐫刻在艙壁上的無數先哲的名字,感嘆歷史的長河如滄海一粟。
第三次是4年前,王佳妮作為載人飛船的駕駛員副手,進入到“天堂號”南極零重力區隱蔽艙位載人飛船的駕駛艙,實地模擬了載人飛船的出艙,移艙,點火,著陸,姿態控制等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流程。
第四次是在1年前,王佳妮是作為技術副執行官進入到“天堂號”的超級心臟——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動力系統EAST—1,對EAST—1設計,調試、維護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就在這次,她還乘坐了超級電梯,電梯的單程長度達到了近9公里,比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從“天堂號”的南極零重力區中心向兩側延伸至平原的邊緣,其總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8公里。
這里就是“天堂號”的姿態控制系統——四組超大功率的火箭推進系統,每一組都是由巨大的呈“丁”字形結構的噴口組成,每個噴口的直徑都在上百米。這樣規模的推進系統沿“天堂號”的自轉中心軸對稱的分布于“天堂號”南、北極平原的兩側。
盡管王佳妮以前曾經無數次的從望遠鏡或圖像中看過這里的一切,可以說她熟悉這里的每一寸地方,但真正親身經歷到這里,感覺卻完全不同。
在這里觀察四周,使他們感覺就像在一個巨型隕石坑的底部,隕石坑的直徑在16公里以上,隕石坑從邊緣沿著陡峭的峭壁垂直向上延伸至50公里遠的地方。但上面有繁星般璀璨的燈光,燈光映襯著垂直于峭壁的鱗次櫛比的建筑。最奇妙的是,在這些建筑中間還有一條同樣被燈光勾勒出的黑色的水帶,它就那么不可思議的沿著峭壁環繞了一周。
他們的心智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奇景。
最可怕的是:這里的重力為零,在這里任何附著不牢的東西都會離開表面,然后飄向空中某個區域,接著逐漸加速,最后沿著一條弧線以一個標準重力加速度的力撞擊在中央平原或峭壁上——這要取決于你從那個角度看。
接著他們把物景旋轉了90度,試想他們正處在一堵高達9公里的懸崖絕壁上,懸崖上部再繼續向上延伸至18公里的高空并向外突出數公里。遠處是宏大的中央平原,它們一直延伸至50公里遠的地方,但那條黑色的水帶與那些倒掛的建筑……
即使這樣,他們仍然不敢想象,這里穹頂或者是蒼穹,他們就這樣倒掛著粘附在上面,下面是50公里外的平原。一想到這里他們就會心跳加速雙腿發軟,而手則緊緊的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東西,生怕一掉下去就會粉身碎骨……
“零號呼叫指揮中心!零號呼叫指揮中心!我們已到達指定地點?!?p> 她壓抑住自己的心跳,然后以平靜的口氣呼叫。
“收到!收到!請按指定程序執行?!?p> 片刻的寂靜后耳機中傳來指揮中心的呼叫。現在的王佳妮眼前則是一片空曠,“太陽”熄滅后的南極被一種異樣的光芒籠罩著,那是遠處的大功率的探照燈照射到這里的緣由,而不遠處則是一片漆黑。
零重力的環境,全封閉的防護服,使她仿佛身處外太空中,在她目力所及的遠處,則是一片異彩紛呈的異域世界。
她是作為第一梯隊最先到達“天堂號”的南極零重力區;第二梯隊正在北極的零重力區進行最后的載人飛船轉移程序;還有一個是吳敏德他們的第三梯隊,他們的任務通過氣密艙建立起連接“天堂號”內、外的安全繩索,從而可以保障在緊急情況下,載人飛船上的隊員可以安全的撤回到內側安全區。
而就在這片區域大約600米遠的“天堂號”外側零重力區,則是另一番驚人的景象:五條機械臂正在這個看不到邊際的平原上此起彼伏的移動,它們要在南極零重力區的外側平原靠近氣密艙的周圍鉆360個直徑1.2米以上,深度6米的洞,接著在機械臂的幫助下將載人飛船連同基座安裝到指定位置,用膨脹螺栓固定。再過48小時,60艘倒立的直徑大約為24米,高度為85米的載人飛船,將在這里形成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鋼鐵原始森林,它們都將在某一個神圣的時刻,與“天堂號”南極區的超級火箭推進系統一起爆發出雷霆萬鈞之力,那時的“天堂號”將成為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顆星星。
“零號呼叫二組、三組、四組、五組!零號呼叫二組、三組、四組、五組!請報告具體位置,請報告具體位置?!?p> 片刻的寂靜后耳機里分別傳來他們的回聲:
“二組收到!二組到達指定位置?!?p> “三組收到!三組到達指定位置?!?p> “四組收到!四組到達指定位置?!?p> “五組收到!五組到達指定位置?!?p> “好的,請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你們前后的安全繩不要放太松,滑輪扣要扣緊,兩個隊員之間的間距不要太緊,注意腳下的扶手不要與腳靠太近,有問題隨時報告?!?p> “收到!”
“收到!”
“收到!”
“收到!”
王佳妮用手抓著艙壁上那個紅色的“一”字型旋轉的開關,把“一”字型的開關按順時針旋轉90度,使上面的一個箭頭標識正對著“ON”標記,這時開關中間的一個指示燈由紅色轉為綠色,3秒后在他們的前面一扇直徑2米的艙門徐徐向里打開,他們一行30個人依次小心翼翼的飄進了1號艙位。
接著他們又打開內側的艙門,然后依次緩慢的順著梯子攀爬到連接飛船駕駛艙的艦橋,又過了30分鐘,他們都已經安全的進入到了載人飛船的駕駛艙。
他們一行5人小心翼翼的飄入到1號載人飛船的座位上。她是機長,副駕駛員杜于偉,還有三個駕駛員分別是:錢杭軍,馮曉陽,付章成。他們都有豐富的實際駕駛載人飛船的經驗,其中杜于偉就是最早駕駛載人飛船把乘客從地球運輸到“天堂號”那批駕駛員之一。
系上安全帶后,接著打開總控開關上的紅色安全罩。總控開關是一個同樣是紅色的類似于船型的開關,中間有個轉動的手柄,手柄上有箭頭標志,只要把箭頭按順時針方向轉動90度,對準外側的“ON”標志就可以了。十幾秒后,飛船上所有的設備都啟動了,主操控顯示屏上提示30架飛船連接良好,接著她打開氧氣輔助單元,飛船的控制系統自動往駕駛艙內加壓氧氣,又過了1分鐘,氣壓達到設定值,他們打開防護服的面罩,終于可以痛快的呼吸了,感覺幽閉癥也一掃而空。
“零號呼叫指揮中心!我們都已經到達飛船駕駛艙!等待下一步指令?!?p> “指揮中心收到!請連接機械臂信號源,同時檢查一下備用電源容量?!?p> 機械臂是用來保證載人飛船順利出艙、移艙的唯一設施,因此對機械臂的調試、維護是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選項。
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選項,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有備用的選項,“天堂號”管理委員會在《CGGS-1操作流程作業指導書》中都有詳盡的描述。
“哦!上面顯示電池容量正常,不過這需要專業的設備,后續讓技術人員進行測試,現在沒時間了。
“好的,‘指揮中心’明白,我先記錄在案吧!”
王佳妮把操作界面切換到機械臂系統,點擊右上角的信號源連接處,一會兒進度條顯示兩個信號連接完畢。
機械臂在“天堂號”內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操控系統,其處于“天堂號”氣密艙內、外側艙蓋的位置,每個氣密艙內、外都有一條獨立的機械臂,分別對應于每個艙位。
這5條機械臂具有四自由度結構,一端固定在氣密艙附近,另一端設計有抓、扣與吸附機構,可以與載人飛船實現對接與轉移,并同時具體不同的功能,比如幫助工程技術人員在零重力區執行特殊任務,比如打孔或安裝、調試不同設備。機械臂靜態時為折疊狀態,其總長為48米,展開的時候總長為100米。
這是“天堂號”管理委員會為了克服CGGS-1上的科里奧利力而設計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貨物在CGGS-1內、外順利的轉移。
“‘指揮中心’,1號飛船要進入移艙程序了?!?p> “8號進入移艙程序?!?p> “15號進入移艙程序?!?p> “22號進入移艙程序?!?p> “30號進入移艙程序?!?p> “指揮中心收到,移艙的時候請大家注意周邊環境安全?!?p> 五艘首批出艙的飛船將分別在五個氣密艙五條機械臂的作用下獨立完成這一程序,這個過程基本上是由機械臂上的AI獨立完成的,在失重狀態下要操控這樣復雜的機構來完成精準的對接可不是一項容易完成的任務。
但任何事情都難以保證萬無一失,因此他們仍然有備用的選項,那就是駕駛艙控制臺上的操控手柄,從而可以保證他們在載人飛船姿態發生微小偏差的時候對載人飛船進行調整。
五條機械臂啟動后不久,王佳妮打開控制臺上黃色區域的一個開關,固定載人飛船的安全扣松開了,他們只感到飛船輕微的振動了一下,接著看到駕駛艙外面的燈光逐漸變暗,兩側的艙壁向船首緩緩移動,2分鐘后載人飛船移出了隱蔽艙位。
隨著洞口的變小,他們看到了南極這片弧形的鉛灰色穹頂中心的一小塊面積,猶如身處一個巨大隕石坑的底部,隕石坑底部有五部小列車,每臺小列車的載物平臺上都有一個仰放的火箭基座。
隨著與基座的接近,載人飛船端部的駕駛艙很快進入到了基座內側,一聲輕微的“咔噠”聲,兩者完全融為一體,駕駛臺上的一盞綠色指示燈亮了,這也意味著對接成功。這樣載人飛船火箭產生的推力將完全的傳遞到基座,再由基座傳遞到“天堂號”的南極零重力區平原上。
此時他們仍然可以通過駕駛艙的弦窗與基座的鏤空結構處看到外面的風景。
“‘指揮中心’,1號飛船完成對接并進入到移艙程序,一切順利。8號、15號、22號、30號請報告現在的狀況?!?p> “8號飛船對接成功并進入到移艙程序?!?p> “15號飛船對接成功并進入到移艙程序。”
“22號飛船對接成功并進入到移艙程序。”
“30號號飛船對接成功并進入到移艙程序。”
“收到。進氣密艙后打開尾部的探照燈,請注意輔助輪軌道的切換?!?p> “收到。”
……
王佳妮的耳機中響起隊員們此起彼伏的回應聲。
接著載人飛船開始上升并旋轉180度,使飛船的噴氣發動機朝前進入隱蔽艙內,艙外的弧形穹頂從外面快速的一閃而過,接著一片繁星般壯麗的風景展現在眼前,那就是遠處“天堂號”的中央平原在黑暗中發出的燈光,這個時候他們像是倒掛在“天堂號”南極零重力區的穹頂上。
“哇!”
面對如此驚人的景象,失重狀態下駕駛艙內25名隊員感覺心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他們的手緊緊的抓著扶手,而腿則是軟綿綿的。
載人飛船停留了幾秒后在開始緩緩的泊入到氣密艙,他們好像進入了一道巨大的拱門,隨著幾下輕微的振動,飛船上的輔助輪與氣密艙內的導軌對接成功。
這時駕駛艙內控制臺上的另一盞指示燈亮了。
載人飛船的輔助輪由一個獨立的電機驅動,輔助輪由四對反向旋轉的齒輪組成,可以與導軌上的直線齒輪嚙合,從而帶動載人飛船沿著氣密艙從內側轉移到外側。
載人飛船固定完畢后,王佳妮斷開內側機械臂的信號源,這時的機械臂將自動返回到初始程序,重復下一個過程。接著載人飛船開始緩緩朝外的移動,又過了15分鐘,飛船已經從“天堂號”的內側氣密艙移動到了氣密艙外側。
飛船移動到指定的位置后,王佳妮操控飛船連接“天堂號”外側機械臂的信號源,機械臂將緩緩的把載人飛船移出艙外,等待下一個程序。
就在48個小時前,王佳妮還在“克拉克島”的“指揮中心”平靜的忙碌著,他們“指揮中心”的顯示屏上都是“天堂號”各區域的實時圖像,其中大屏幕上則顯示的是各個系統的運行情況:比如南、北極零重力區的那2臺EAST—1與EAST—2核聚變反應堆,立體種植農場,“麥哲倫海”等,這些都是“天堂號”賴以生存的重要設施。
而在另一個屏幕上則顯示著遙遠太空的圖像,那是“太和號”巡邏艇發回的實時圖像,他們正在執行的是一項對太空設備的維護任務。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場驚天巨變就要降臨到這里。
他們剛得到確切消息,就是在這片拉格朗日點L2點的引力低洼處,發現了一個體積龐大的不明物體,現場的人都不約而同的發出了驚呼聲:
“怎么可能?”
“隕石?”
“速度與軌道?”
“這是要發最高預警嗎?”
僅僅是一分鐘后,“天堂號”內就第一次響起了尖利的防空警報聲。
他們甚至覺得“天堂號”內明亮的“太陽”都在防空警報聲中黯然失色。
接著很快他們就計算出隕石的運行軌跡,無可置疑的數據表明其將在122個小時后與“天堂號”相遇,兩者相遇時的速度大約為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撞擊將完全、徹底的摧毀“天堂號”堅固的外殼。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大營救,“天堂號”將動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以應對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
經過激烈的討論與嚴密的論證,“天堂號”管理委員會制定了“移星計劃”,而王佳妮則當之無愧的成為“移星計劃”的副總指揮。
本著指揮就要到最接近炮火的地方去的理念,行事果斷的個性使王佳妮決定與前方的一線隊員們一起進入到“天堂號”南極零重力區的外面,在一片鋼鐵叢林中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崇高使命,而趙磊宇則坐鎮“克拉克島”上的“指揮中心”,以應對“移星計劃”中的突發情況。
王佳妮與趙磊宇第一次相見于12年前,那一年她與趙海霞去“BJ購物區”的路上,看到對面“BJ教育區”的大片草坪上有一群練習足球的年青人,趙磊宇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是1年后,在參觀“BJ區”工業區時,在“控制中心”到“3號”建筑立體農場的路上,看到趙磊宇在草坪上練習足球。這個時候她才知道時時掛在吳敏德口中的BJ足球隊隊長趙磊宇就是這位少年俊郎,青春少女的情感第一次在懵懂中被喚醒了,從此一個牽腸掛肚的名字始終縈繞在她心頭。
第三次是在3年后的那次一年一度的“太陽神杯”足球聯賽上。
經過數年的磨礪,那時的趙磊宇已經是“天堂號”“指揮中心”的一名高級工程師了,同時他還兼任“BJ區”足球隊的前鋒。
那天是在“天堂號”內的“BJ區”靠近“麥哲倫?!钡膴W林匹克足球場舉行的第5界“太陽神杯”足球聯賽的決賽,能容納8000人的球場早已人滿為患。
決賽雙方分別是BJ隊對陣圣保羅隊,雙方在賽場上你來我往爭奪異常激烈。
球場上分別代表紅藍雙方的球迷都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聲給自己的球隊助威,前兩場雙方分別以2比2打成平局,比賽已經進入到了加時賽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球場上大屏幕顯示離比賽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近,在倒計時還有15秒的時候,雙方球迷都從椅子上站起來舉起雙手呼喊著:
“BJ隊!加油!BJ隊!加油!”
“圣保羅隊!加油!圣保羅隊!加油!”
這時BJ隊的左后衛吳強在BJ隊的禁區從對方球員中攔截到了球后,一個大力后傳,球越過中場后滾到圣保羅隊球門右角的右后衛錢旭東那里,球場上的所有隊員都拼盡全力奔回回防,5個圣保羅的隊員對錢旭東形成合圍之勢,雙方球員拼搶激烈。
在看到BJ對的隊員回防到位后,錢旭東一個大力傳球,球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優美的弧線進入到了圣保羅隊的禁區上空。
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那個在空中飛速移動的足球上,一剎那球場里鴉雀無聲。
接著他們看到:一片令人眼花繚亂的人群中,一只腳高高的揚起,準確的踢在那個在空中移動的足球上。
那是BJ隊的前鋒趙磊宇在圣保羅隊禁區內用了一個倒掛金鉤。
球受到撞擊后改變了方向,在空中以銳角穿過人群向球門方向的草坪飛去,在撞擊草坪后又一個反彈,從圣保羅隊守門員的胯下飛過,飛進了對方的球門。
“哇!BJ隊贏啦!BJ隊贏啦!”
球場內BJ隊的球迷瘋狂的脫下紅色的衣服,然后千萬雙手把衣服舉過頭頂,在球場內形成一片紅色的浪潮,那一剎那,歡呼聲響切了整個“天堂號”內。
接著足球場內響起了整齊劃一的呼喊聲:
“趙磊宇!趙磊宇!趙磊宇!趙磊宇……”
這種激動人心的呼喊聲在“天堂號”內久久不能平息。
賽后王佳妮是作為特邀嘉賓給BJ隊的11個隊員頒發獎牌。
她隨著頒獎嘉賓一起進入到了頒獎臺,她面對的恰恰就是趙磊宇,當情竇初開的她與趙磊宇的目光再一次相遇時,王佳妮的心跳突然“突突”直跳起來,她的臉上不由自主的泛起了紅暈,她曾無數次幻想的場景就這樣奇跡般的出現在她的眼前。
那個時候的趙磊宇對王佳呢來說,還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她還才是一個剛剛從“BJ區”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對于像“天堂號”這樣一個龐大又繁復的系統,是猶如珠穆朗瑪峰一樣難以企及的神圣殿堂,而趙磊宇就如這座殿堂里的明星,她那時就暗暗下定決心:決定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攀登到這高峰之巔。
時間又平靜的過了5年,當王佳妮這次以副技術執行官的身份站著趙磊宇的前面時,趙磊宇的眼睛里首先是出現了驚訝,接著是掩飾不住的驚喜,然后用手用力的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像孩子般興奮的喊道:
“嗨!怎么是你???”
他們就這樣再次相逢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
后來他們在“麥哲倫?!钡纳碁┥弦黄鸷瓤Х?,一起熱烈的討論起“天堂號”內的一切。
他們兩個人的年齡相差整整13歲,但卻有說不完的話,從奧遜·威爾斯到儒勒·凡爾納,從馬克斯·普朗克到潘建偉;從齊奧爾科夫斯基到錢學森;又從維克多·雨果到亞歷山大·仲馬。
到他們之間的話題跨度之大,超出一般人想象,人類科學的發展史上的任何一段歷程他們都可以朗朗上口。因此后來就經常出現散步的兩個人,王佳妮在激動的描述著什么,而趙磊宇則在一旁靜靜的傾聽,不時的向身邊的她投送意味深長的目光。
“搭理,該拉個肯定在搭理!”
這是后來經常掛在趙海霞嘴上的溫州話,但這一切有又誰能說得清楚,因為他們倆始終沒有捅破中間那層薄薄的窗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