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三集 哥舒哭師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10061 2025-07-18 06:54:27

  將軍百戰后,一旦凱旋歸。

  天寶六年,哥舒翰大勝吐蕃而回。朝廷戰后敘功,詔命提拔其為右武衛將軍,充當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此前吐蕃每當麥熟,就到積石軍收割莊稼,唐軍無人敢御。哥舒翰就任,派王難得、楊景暉等人暗中引兵到積石軍設伏,將吐蕃五千騎兵殺盡,匹馬不還。

  哥舒翰擅使長槍,每次臨陣皆都一馬當先。追上吐蕃軍后,又每自身后用槍搭在敵人肩上喝斥,待吐蕃軍驚恐回頭,便用長槍刺中其喉,挑落馬下。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車,年僅十五六歲,頗有膂力。每當主人挑敵落馬,左車必定隨侍在旁,便下馬將敵將斬首,然后飛躍上馬,如演雜技。

  主仆配合默契,如影隨形,遂成常事。

  彼時唐玄宗極重邊功,有次詔命王忠嗣掛帥,攻打吐蕃石堡城。

  王忠嗣審時度勢,于是奏道:石堡城地形險固,吐蕃舉國而守。若攻下此城,定死數萬士兵,得不償失。不如休兵秣馬,以待時變。

  唐玄宗不悅,遂派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令王忠嗣出兵配合。

  石堡城果然未能攻克,董延光將責任盡數推到王忠嗣身上。

  宰相李林甫趁機落井下石,讓王忠嗣舊屬出首,誣陷故主陰謀擁立忠王為太子。唐玄宗大怒,將王忠嗣召回朝中嚴加審訊,又征哥舒翰入朝。

  臨行之時,帳下幕僚中有人諫勸哥舒翰,宜多拿金帛進京,以營救王忠嗣將軍。

  哥舒翰道:若朝廷正道尚存,王公定不會冤死。如其正道將喪,賄賂又有何用。

  于是輕裝入朝,參見天子。玄宗與哥舒翰談得投機,命哥舒翰取代王忠嗣職位,任鴻臚卿、隴右節度使。

  哥舒翰謝恩已畢,便于天子高興時進奏,極言王忠嗣無罪。

  唐玄宗不聽,哥舒翰叩頭跟隨進言,言辭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感于哥舒翰赤誠,亦明王忠嗣之冤,終于高抬貴手,僅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

  經過此事,朝廷上下對哥舒翰交口稱贊,謂其俠義勇壯。

  天寶七年,哥舒翰就任隴右節度使,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屢敗吐蕃來攻。又在青海龍駒島建造應龍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哥舒翰深知天子開疆拓土心愿,既被委以重任,便采取步步為營方略,以神威城及應龍城互為犄角之勢,取得節節勝利,之后兵發石堡城。

  石堡城地勢極為險要,雄偉堅固,易守難攻,一向為吐蕃軍前沿陣地。吐蕃舉國以守,唐軍此前多次試圖奪取石堡城,都未能奏效。

  唐玄宗此番勢在必得,便將朔方、河東等地十萬士兵統歸哥舒翰指揮,以傾國之力,奔襲石堡城。天寶八年六月,唐軍遠奔而至,石堡城攻堅戰打響。

  吐蕃人據險而守,以檑木滾石牢牢封鎖通往城中唯一山道。

  唐軍猛攻數日,仍然不能得手,哥舒翰欲殺攻城先鋒官高秀巖、張守瑜。二將恐懼獲罪,乃不惜一切代價,發起一輪又一輪沖鋒,以死傷數萬人代價終于攻下石堡。

  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及四百部眾被俘,戰死無數。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切正如王忠嗣預料,石堡城一戰,果然得不償失。

  唐玄宗聞報卻是大喜,以為不世邊功,哥舒翰亦因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賜絹物千匹,莊園一座,并加攝御史大夫,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天寶十二年,哥舒翰再次擊敗吐蕃,攻占洪濟、大漠門等城,占據九曲之地。

  至此,唐軍在河西、隴右占據絕對優勢,與吐蕃界線已推進到青海湖以西。

  十三年七月,哥舒翰在九曲設置洮陽、澆河二郡,成立宛秀、神策二軍。

  畫外音:神策軍后在唐代宗逃難時護駕有功,入京成為朝廷禁軍,唐德宗、憲宗時常以此軍討伐藩鎮,長安西北兩面防御吐蕃重任,也由神策軍承擔。至于素日宿衛京師及四出征戰,神策軍皆為頂梁之柱。

  哥舒翰由此功成名就,每次承奉帝旨,皆騎白毛駱駝入朝,日行五百余里,風光非凡。

  自天寶以來,朝中宰相與藩鎮大將之間關系極為微妙,以至互為攀援。先是李林甫為相之時與安祿山交好,其后哥舒翰則與楊國忠融洽。

  楊國忠取代李林甫為相,便極力拉攏哥舒翰,一邊打壓安祿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與安祿山、安思順關系不睦,趁三人一同入朝之機,欲撮合其冰釋前嫌。乃派宦官高力士設宴款待哥舒翰與安祿山,命兩人以兄弟相稱。

  安祿山雖長相愚蠢,但極富賊智,深知天子心意。又尋思此時自己靠山已倒,楊國忠用事,于是酒足飯飽之際,主動向哥舒翰示好,攀親扯情。

  哥舒翰:我與你有甚親情可攀?

  安?山:我父是胡人,母為突厥人;賢弟父為突厥人,母是胡人,正所謂血脈相同,怎令愚兄不感到親近哉?

  哥舒翰:野狐嗥窟,是乃忘其根本,不祥之兆。哥舒翰深受皇恩,怎能不盡心耶!

  安祿山咂摸半晌,以為哥舒翰是在譏諷己為胡人,不由勃然大怒,指著哥舒翰破口大罵道:我以誠意相待,爾突厥逆種,竟敢如此說話,對某指桑罵槐!

  哥舒翰正要回罵,高力士連使眼色,只得隱忍不言。

  哥舒翰屢立戰功,加上宰相楊國忠著意拉攏,是以官運亨通,冠于當朝。但亦因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時時相伴,以致身子漸被淘虛,漸漸再無當年威猛睿智。

  安祿山起兵反唐之時,哥舒翰入朝面圣行至土門軍,因洗澡導致突然中風,昏迷很久方才蘇醒,落下半身不遂遺癥,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閉門不出。

  唐玄宗既信宦官邊令誠誣陷,斬了封常清、高仙芝,忽然想起哥舒翰病廢在家,于是只得遣使赍旨往府中宣召,命其掛帥。

  哥舒翰以身體有恙極力推辭,天子不允,最后只得接受任命,帶病出征。

  玄宗又命田良丘充任行軍司馬,馬軍指揮王思禮、步兵指揮李承光等為將,與哥舒翰領軍二十萬,赴潼關拒敵。

  出師之際,唐玄宗親自餞行,命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對哥舒翰寄予殷切厚望。

  不知今日老將,已非當年勇壯。

  安祿山造反之初,族弟安思順先向唐玄宗告發,因此免罪。

  哥舒翰一向討厭安思順,此時大權在握,就命心腹人偽造安祿山寫給安思順密信,又假裝在潼關城門抓住送信之人,構陷成罪,上報朝廷。

  安思順無法辯解,與弟安元貞都被玄宗處死,家人被流放嶺南荒蕪之地。

  大軍到至潼關,哥舒翰部下心腹之將王思禮進言道:安祿山造反,是以清除楊國忠為借口,未說要反叛朝廷。若將軍留兵三萬鎮守潼關,自率精銳回師京城誅殺楊國忠,安祿山叛軍自然瓦解。此乃漢景帝挫敗七國之計,明公以為如何?

  哥舒翰雖有此意,但又恐被朝廷視為安祿山第二,終未采納其計。

  不料營中卻有楊國忠心腹細作,探知此事,急遣密使上京,報與奸相。

  楊國忠大懼,遂奏請唐玄宗同意,復招募一萬三千精兵,由心腹杜乾運統領,屯兵灞上,名義抵御叛軍,實為防備哥舒翰率軍回京殺己。

  哥舒翰心知肚明,表請將灞上軍納入潼關軍統一指揮,又以商討軍情為名將杜乾運召到大營,將其斬首,吞并其軍。

  經過這次較量,楊國忠恐慌萬狀,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將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哥舒翰據守潼關以后,因抱病難以處理軍務,遂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獨斷專行,遂請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偏偏王思禮和李承光互不服氣,常常爭執不下,步騎兩營各行其事,致使軍中號令不一。由是唐軍士氣低落,人無斗志,致令兵鋒未交,敗局已定。

  時在河北,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叛軍范陽老巢歸路。

  叛軍東進,復被張巡阻于雍丘,南下之軍又被魯炅阻于南陽。潼關在哥舒翰經營下固若金湯,叛軍主力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

  安祿山腹背受敵,西進長安又變得十分渺茫,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哥舒翰乃一代名將,對當前形勢自然看得十分清楚,于是數次上疏天子,奏道:安祿山手下盡是蕃將胡人,所到之地燒殺搶掠,百姓不會歸心。如我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進退失據。到時盡出潼關守軍,趁勢出擊,復又加之各路勤王之師相助,則叛亂可平,大局可定也。

  唐玄宗因當時各地捷報頻傳,重新充滿必勝信心,覽奏見說固守待機,于是不悅。

  楊國忠察言觀色,遂承帝意,不停煽風點火,要求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唐玄宗于是再度聽信楊國忠讒言,屢派中使持詔前到軍中,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戰。

  哥舒翰明知必是楊國忠設計陷害,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祿山久統大軍,精通兵法,遠路而來,利在速戰。我軍占據險隘以逸待勞,利在持久。今其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定有詭計。若是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圈套,到時悔之不及矣。

  唐玄宗此時已被沖昏頭腦,哪里肯聽?反而屢降詔旨,使者項背相望,嚴詞苛責。哥舒翰因有高仙芝、封常清前車之鑒,當然知道抗命后果,于是彷徨無計,只得奉旨出兵。

  天寶十五年六月四日,哥舒翰集合二十萬軍馬,慟哭出關東進,駐扎于靈寶西原。

  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七十里狹窄山道。叛軍早已依山傍水設伏,唐軍出關迎戰,主客之勢由此逆轉。

  六月初八,兩軍決戰。

  唐將王思禮率五萬精銳一馬當先,龐忠等諸將率十萬大軍緊隨其后,另有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叛軍故意示弱,唐軍中計,一路被誘進狹隘山道。

  只聽一通鼓響,號角長鳴,兩側山上忽然伏軍大起,無數滾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

  唐軍在隘道上沒有周轉余地,立時死傷枕籍,遭到重創。

  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開路,叛軍便將數十輛草車點燃推下山谷,烈焰熏天。唐軍被煙熏雙目,只知胡亂放箭,直到日落時分,弩箭用盡,未傷到敵人分毫。

  叛軍統帥崔乾佑見時機已到,遂令精銳騎兵從唐軍背后殺出,前后夾擊。

  唐軍亂作一團,潰散逃命,掉進黃河淹死者數萬之眾,號叫聲驚天動地。敗軍爭相擠上糧船,數百艘運糧船不勝載荷,都沉入黃河之底,最終上岸者僅有十之一二。

  逃回唐軍卻又掉入潼關城外自己所挖塹壕,填滿深溝,后面敗軍踏尸而過,跑回潼關。哥舒翰派人清點人數,報說二十萬大軍僅剩下八千余人。

  哥舒翰遭遇平生未有大敗,不由仰天痛哭,慨嘆自己常勝將軍聲名,至此付諸東流。

  崔乾佑由是乘勝大進,率軍搶占潼關。

  哥舒翰撤到關西驛,令張貼榜文招攬失散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軍中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百余騎兵包圍驛站,入見哥舒翰道:賊兵至矣,請元帥上馬迎敵。

  哥舒翰不知是計,走出驛站上馬。

  火拔歸仁及眾將卻在馬前叩頭勸道:此番大帥擁二十萬兵馬,一戰而沒,有何臉面再見天子?且不見高仙芝與封常清遭遇乎?請大帥獻關,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將其雙腿綁于馬腹,押出潼關,往東來投叛軍。正往東行,恰逢叛軍前鋒田乾真趕到。

  火拔歸仁將哥舒翰呈獻,兼程送往洛陽。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安祿山見哥舒翰渾身上綁,被推上大殿,不由哈哈大笑,得意洋洋喝道:匹夫!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現在卻又如何?

  哥舒翰此時已完全喪失英雄膽色,居然跪在安祿山面前,伏地謝罪道:小將肉眼不識陛下,以至于此。陛下乃撥亂之主,天命所歸,今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我愿為陛下招降,一舉平定三方唐軍。

  安祿山大喜,遂盡釋前嫌,將哥舒翰封為司空,又命人將火拔歸仁拖下去斬首示眾,以向哥舒翰示好。可嘆此輩:背主忘恩為求榮,不料反將一命傾。

  哥舒翰見斬了火拔歸仁,心中怨氣稍舒,于是寄書昔日手下諸將,命其向叛軍投降。眾將接到書信大為驚怒,皆復書責罵其不為朝廷死節,有失大臣體面,并無一個投降。

  安祿山大失所望,命將哥舒翰囚在禁苑之中,不復以其為意。

  靈寶之戰使戰場形勢急轉而下,長安東門洞開,再也無險可守。

  唐玄宗萬般無奈,只好收拾金銀細軟珠寶,帶上楊貴妃姐妹,提攜皇子皇孫,率領滿朝官員,棄城而逃。并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禁軍一千人保護車駕。

  太子李亨亦率二千東宮衛隊,為父皇及后妃殿后。三四千余眾,倉皇離了長安故都,向西而行。

  論說此次倉皇出逃,并無具體行止。但依著宰相楊國忠意思,是要經由河西進入漢中,逃往蜀地成都,再待機卷土重來。

  明皇玄宗此時身不由己,無可如何,也只得再次聽從,且自由他。

  一眾君臣將佐出離長安,向西不知行了幾日,車駕隊伍行至馬嵬驛。

  唐明皇在車上眼見夕陽如血,又覺身心俱疲,乃命就地扎營,自與貴妃楊玉環歇駕于館驛正殿之中。陳玄禮率一百禁軍駐于中庭護駕,余兵皆隨太子扎營于館驛之外。

  太子李亨當年已四十六歲,被立為皇嗣十八年來,先后被李林甫、楊國忠屢獻讒言排擠陷害,幾度蹉跌沉浮。十余年來一味韜光養晦,每日里如臨深淵,似履薄冰。

  此時見父皇因寵信楊國忠,終致天下大亂,拋離故都長安,踏上流亡之路,乃決心趁此機會除去奸相,并奪軍權皇位,一報當年之恨。

  李亨屯兵馬嵬驛外,見父皇已入內歇息,知道時機已至,失不再來。于是升坐中軍寶帳,召集東宮親信密議,就問諸將下步行止。

  當下眾意一致同心,要除去楊氏兄妹,兼奪皇位。太子于是意決,即派常侍李輔國為使,去拉攏陳玄禮密謀兵變,先殺楊國忠。

  李輔國領命,來到中庭求見陳玄禮,將太子計劃告之。

  陳玄禮聽罷兵變之謀,沉吟不語。

  李輔國見此情狀,遂冷笑道:將軍且要仔細忖奪才是。太子殿下與楊國忠誓不兩立,舉朝哪個不知?只因當初楊國忠掌管天下諸鎮節度使,又與高仙芝結交,故此奈何不得他。如今玄宗陛下避亂出逃,所帶三千禁軍,太子東宮衛隊獨占兩千,禁軍精銳飛龍禁軍亦皆聽命。兩個太孫廣平王與建寧王,又典親兵扈從,將軍自忖能與抗乎?且楊國忠已成眾矢之的,將軍寧與此國賊殯葬耶!

  陳玄禮因與眾軍同行同宿,自知軍心皆怨,恨不能生食楊國忠之肉,聽罷心意遂決。于是答道:公公請回,某愿惟太子殿下馬首是瞻!

  李輔國出庭回奏太子,報說大事已定。

  陳玄禮喚來心腹衛士張小敬等十數人,暗地吩咐,布設妙計。

  張小敬等領命剛出,見宰相楊國忠騎馬從驛中出來,被二十幾位吐蕃使者攔住,向其陳訴無食之苦,并請示歸途。

  便在此時,禁軍中忽有人大聲喊叫:楊國忠與胡虜密議,意欲謀反!

  楊國忠聞聲大驚,見事不妙,急蕩開吐蕃諸使圍攏,撥馬想走。冷不防一騎飛來,馬上之將抬手一箭,已將楊國忠射落馬下。

  眾人驚視之,見放箭者正是驍騎衛士張小敬。

  楊國忠亡魂皆冒,滾身而起,帶箭狂奔,直向館驛內逃去,欲入內院尋求玄宗庇護。

  當時禁軍布置周密,怎肯讓其逃脫?直追到馬嵬驛西門內,將楊國忠亂刀砍死,并割下首級,獻予龍武大將軍。

  陳玄禮見軍變已成,說不得拋下幻想,令將首級掛在驛門示眾。

  禁軍遂一擁而入,尋著楊國忠之子楊暄并韓國夫人,也都殺死,斬草除根。

  唐玄宗聞聽殿外鼎沸,急令宰相魏方出殿,看是發生了甚事。

  魏方走出殿外,立于庭中大聲斥道:今陛下在內安歇,爾等何敢無禮喧鬧?

  話未落音,便見寒光映目,早有一把鋼刀揮至,魏方人頭落地。宰相韋見素聞聽外面慘叫不善,亦急自內殿出來看時,前腳剛剛出門,已有一根鐵棍飛來,被擊傷頭部。

  韋見素一個趔趄,坐倒在檻外臺階之上,鮮血流下,遮其眼目。忽又見眼前鋼刀耀目,又有人要上前砍下。

  只聽庭中有軍士大叫:此位是韋相公,且勿傷他。

  那把鋼刀方在頭頂生生停住,千鈞一發,韋見素僥幸免于禍患。

  玄宗聞聽外面叫嚷不休,又見兩位宰相外出不回,便知道有些蹊蹺,卻不知道已經釀成兵變。當下在殿中穩身不住,只得帶了高力士及兩個黃門小監,親自出至中庭。

  天子一腳踏出門首,早見魏方尸橫就地,韋見素滿頭流血,眾軍喧鬧不休。

  唐明皇已經全然明白,不愧聰智帝王,不問殺官之罪,先善言告諭軍士,令各歸本隊。

  禁軍見天子出來,依然嘈雜不休,千人集于驛站之外,仍不散去。驛門外眾軍更是高聲喧嚷,并不時傳來刀槍撞擊之聲。

  玄宗見眾軍不肯奉詔,只得高呼道:龍武將軍何在?汝等欲要弒君耶!

  陳玄禮聞聽天子呼喚,排眾而前,跪地奏道:臣稟陛下,釀成今日之局,皆因楊國忠謀反,逼令安祿山起兵,以致社稷傾頹,不可收拾。眾將實為陛下江山之故,已將其父子處決,臣請陛下饒恕眾軍,只究為臣治擅專之罪可也。

  唐明皇道:既是楊國忠謀反,爾等有功無過。待回駕長安之時,再行敘功封賞。

  天子說罷,便要進殿。陳玄禮卻不肯起身謝恩,依然奏道:楊國忠父子雖已伏誅,貴妃尚在左右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見說要殺楊貴妃,倚杖回身,轉入驛內,傾首而立,良久不發一言,神情悲愴。

  回首忽見高力士在身后侍立,玄宗遂流淚嘆息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朕若殺她,豈不是累及無辜!

  高力士見狀,忙上前跪稟:臣啟陛下!貴妃確實無罪。但將士們已殺了宰相,貴妃乃楊相胞妹,若仍在陛下左右服侍,將士恐其日后挾恨報復,心中豈能自安?請陛下審時度勢,使將士心安,才能確保陛下平安!

  玄宗見已無法挽回,萬般無奈,只得命高力士到館驛外向三軍傳諭,賜楊貴妃自縊死,稍時將尸首公示于眾。

  三軍聞聽此詔,同聲歡呼,這才停止騷亂喧嚷。

  可憐七十二歲唐玄宗,老淚橫流,凄蒼入內,與貴妃楊玉環訣別,愿其善處轉生,來世再做夫妻。楊貴妃此時叫天不應,也只得揮淚揖別天子,并叮囑皇上前路保重。

  于是楊貴妃被縊殺于驛中之佛堂,終年三十八歲。

  楊玉環死后,陳尸于天井之中,使禁軍將士驗明正身,然后就地掩埋。

  陳玄禮見處死貴妃,跪地請罪,并向玄宗表示效忠。

  畫外音:禁軍誅戳楊國忠父子,繼而逼殺楊貴妃,其實皆是太子手段,并非禁軍自下嘩變。太子策劃政變意在奪權,但并未危及皇帝者,實是陳玄禮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為李隆基立下護駕大功。陳玄禮日后追隨玄宗入蜀,唐玄宗不予怪罪,而車駕復返長安之后,卻被肅宗李亨勒令致仕,其真實原因,在今日馬嵬兵變中已埋下伏筆。

  玄宗此時已然明白,太子李亨名為誅殺楊氏,其實矛頭已指向自己。自此入蜀已不可逆轉,玄宗與太子李亨也就此撕開面紗,分兵各行其路。

  唐明皇次日晨起,便留下太子,獨自起駕入蜀。

  一路艱阻,到達成都之時,回顧扈從官吏軍士,共一千三百,宮女僅二十四人而已。

  畫外音:對于楊玉環被賜死在馬嵬驛,坊間另有傳聞。據說當時禁軍主帥陳玄禮因憐貴妃貌美,且又忠心明皇,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與貴妃對換了衣裳,代替娘娘受死。其后高力士用牛車陳列假尸于天井,陳玄禮主持查驗真偽,他人不得近前,因此得以蒙混過關。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在吳淞口揚帆出海,到日本油谷町久津登岸,就此隱居。日本至今留有貴妃生活遺跡,并有大量學者堅執此說。

  鏡頭轉換,按下玄宗西逃,復說太子李亨。

  太子拜送父皇西去,既率東宮衛隊北上渡渭,一路之上風餐露宿,一旦遇有草動風吹,則便倉皇顛沛,驚魂難定,每過時而不得食。

  這一日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帶軍入城設防,太子這才方得喘息,驚魂稍定。

  歇兵數日之后,便有眾臣提議:請太子殿下發放檄文,將各路平叛部隊召集到靈武,分別設防,以此指揮勤王之師,繼續抗敵,是為上策。

  太子采納眾臣之策,既遣使節,分路赍檄而去。

  眾臣復又一齊上疏:今上猶在,擅自調兵便是謀反重罪。殿下既欲調遣天下各鎮節度使勤王平叛,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誠請太子即天子大位。

  太子聞此,故作驚懼,不肯應允。眾臣再三奏請,這才半推半就,準其所奏。

  天寶十五年,西元七五六年七月。

  李亨在眾臣擁戴下于靈武登基,是為唐肅宗。卻又恐天下物議,諸侯不服,又遣使赍表至成都,通報其父唐玄宗,并表示愿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玄宗為保社稷,至此無可奈何,遂退位為太上皇,命吏部尚書房琯與左相韋見素、門下侍郎崔渙前往靈武,正式冊封唐肅宗為皇帝。

  房琯字次律,河南偃師人,正諫大夫房融之子,自幼好學,風儀沉穩。

  至德元年八月,太上皇使者在途,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已趕到靈武,前來勤王護駕,面見新帝,并請領取旨意。

  唐肅宗見父皇昔日所拔大將肯向自己效忠,不由大為欣慰,遂當即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任河東節度使,并特加為北都太原留守。

  此后郭子儀轉戰河北及關中,提調諸路王師,李光弼則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趕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唐肅宗檢閱大軍,發兵南征,前鋒兵至彭原。

  十月,房琯等終至靈武軍,在順化郡拜見李亨,陳述太上皇玄宗讓位之意,并縱論當前形勢,言辭慷慨。

  唐肅宗因為房琯素有盛名,對其傾心相待。房琯也自負才華過人,以天下興復為己任,主動對行在政務進行決斷,儼然以當朝宰相自居。

  房琯見獲肅宗信任,急于表現自己才華,于是上表皇帝,請求親自率軍,收復兩京。

  唐肅宗大壯其志,便任命房琯為持節、招討西京兼防御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一同征討叛軍,并同意其可承旨便宜行事,自己選擇幕僚。

  房琯欣然上任,遂選拔鄧景山、李揖、宋若思、賈至、魏少游、劉秩等人,皆是一般善于空談之輩,以為幕僚。

  唐肅宗見其所用幕僚皆不知兵事,有些不甚放心,乃命兵部尚書王思禮為其副手。

  房琯奉旨,遂祭旗出兵,分為三軍:楊希文率南軍,從宜壽進軍;劉悊率中軍,從武功進軍;李光進率北軍,從奉天進軍。

  卻將軍務全部委托給李揖、劉秩,并道:叛軍騎兵雖強,怎敵我謀士大能哉!

  因命中軍、北軍為前鋒,于十月二十日抵達便橋。

  安祿山潼關大勝哥舒翰,占領洛陽、長安兩京,復派史思明、尹子奇等一班猛將急攻河北,各郡又相繼淪陷。只有平原、博平、清河三郡,因防守堅固,一時未下。

  唐朝兵將人心惶惶,不能振奮。

  至德元年,冬十月。河北招討使顏真卿見賊兵勢大難敵,便與眾人商議,只得放棄平原郡,向西渡過黃河,經崎嶇小路來至鳳翔,拜見肅宗皇帝。

  李亨不怪顏真卿丟失河北,反贊其忠義參天,命為憲部尚書,又調任御史大夫。

  此時朝廷正處于混亂狀態,但顏真卿自就任以來,仍似太平時節依律治事,毫不茍且懈怠。武部侍郎崔漪、諫議大夫李何忌瀆職無為,皆被彈劾降職,一時朝中肅然,略有生氣。

  十月二十一日,房琯率軍東征,中、北兩路前鋒軍至咸陽,在陳濤斜遇到叛軍。

  只因敵情不明,主帥房琯命扎營寨先行防守,以等待時機決戰。監軍中使邢延恩求戰心切,一再催促,房琯無奈,只得命令出戰。

  那房琯學富五車,又多讀兵書戰法,便翻看史記左傳經典,從中尋出春秋時車戰之法,略加改動,便為自己獨創奇策。

  遂依書中所載,命以牛車兩千乘為陣,正面進攻敵軍主力;卻命馬步軍于兩翼護衛,作大鵬展翅之狀。

  叛軍一見大驚,不懂此是何等陣法,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顧順著風勢,揚塵縱火。

  老牛怕火乃是天性,于是也二話不講,回頭就跑,沖向自家陣中。結果唐軍大敗,戰場上人畜相互踩踏,死傷多達四萬余眾,僅有數千人逃出。

  二十三日,后續大軍兼程而至,領軍主將楊希文至大帳參見元帥,請恕遲到之罪。

  房琯雄心復起,欲報前日大敗之仇,更雪喪師受辱之恨,怎顧得兵士遠來疲憊,更不思志氣低迷。遂又率南軍與叛軍倉促交戰,再次大敗。

  南軍及中軍主將楊希文、劉悊相互商量,自覺跟著這樣草包主帥作戰毫無勝算,不知何時喪身戰場,于是干脆率引殘部,投降叛軍。

  房琯至此便似孫悟空失了金箍棒一般,手中再無可舞弄之兵,只得光身逃回靈武行在,向唐肅宗肉袒請罪。

  唐肅宗長嘆一聲:先生如此大才,卻使去舞槍弄棒,實乃寡人之過也。也更兼那些牛兒不聽指揮,非干卿事。

  于是饒恕房琯罪責,待之如前,命其招集散潰士兵,再圖進取。

  經此一戰,東宮禁軍及朝廷軍馬折損大半,已經毫無戰力。唐肅宗由此只能倚靠朔方軍為本,開始抬頭仰視各路節度使眼色行事。

  此時叛軍已經進入關中,留守長安之京兆尹崔光遠不發一矢,便向叛軍獻城投降。

  安祿山遂派心腹孫孝哲帶兵進入長安,并命上將崔乾佑率軍北上攻取河東。崔乾佑迅速掃蕩河東諸郡,復遣大將阿史那從禮乘勝追擊,并率同羅、仆骨五千騎兵,復引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數萬兵力,逼近靈州唐肅宗行在。

  李亨大驚,急遣使求救于大帥郭子儀。

  郭子儀問明咸陽戰況,一邊大罵房琯祖宗八代,一面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手,自背后進擊燕軍。于是在靈武之東一戰而勝,俘虜叛軍數萬,牛羊無數。

  此戰力挽狂瀾于既倒,河曲之地終得平定。

  字幕:西元七五七年,唐至德二年,正月五日。

  大燕國軍師嚴莊因不堪忍受安祿山脾氣暴躁,對自己動輒鞭棍抽打,遂與太子安慶緒、宦官李豬兒合謀弒主,奮然殺死安祿山,并擁立安慶緒稱帝。

  叛軍經此大變,于是諸將之間各不統屬,戰力劇減,大燕亦由此轉向衰落。

  鏡頭閃回,便說燕國宮變始末。

  安祿山原本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只因戰陣辛勞,備光映照,以至視力漸漸減退。至攻下洛陽后便雙目失明,不能見物。

  除此之外,安?山同時卻又患有疽病,痛苦不堪。一來二去,則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

  安祿山稱帝后,因雙目失明常居深宮,凡有軍政要事,都通過國師嚴莊轉達。

  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不免遭受安祿山鞭撻,由此心懷怨恨。

  又有貼身宦官李豬兒,因隨侍內宮,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由此挨打最多,怨氣更大。更兼皇帝喜怒無常,不知何時便被誅殺,只盼安祿山早死,自己也好脫離苦難災厄。

  時有寵妃段氏,為安?山生下一子,取名安慶恩。段氏自恃被安祿山寵愛,便常在燕帝跟前吹風進諂,欲以親子慶恩替代慶緒太子之位。

  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于己不利,李豬兒難忍酷虐非刑,故此三人終于串通一氣,決意謀害安祿山,以安慶緒篡代帝位。

  正月五日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事前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

  安慶緒自帶東宮衛士,先命替下宮中侍衛,嚴把內宮門首,不許閑人進入。那宮中侍衛見是國師嚴莊和太子安慶緒,哪個敢于反抗?只得遵命退出內苑,任其自為。

  于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宮門之外,李豬兒身強力壯,獨自手持大刀直入帳內。

  當時安祿山正躺在床上,欲睡還醒,因聽出是李豬兒腳步之聲,并不疑有他,只問一句道:外面是何人聒噪,擾朕清靜?

  李豬兒縱至床前,獰笑道:陛下既嫌聒噪,此后便可終生清靜矣!

  遂對準安祿山腹部,猛然一刀扎入。安祿山大叫一聲,急去床頭摘取佩刀,卻遍尋不見,原來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

  安祿山既挨了一刀,便知大事不好,于是氣急敗壞,欲待拔下帷帳之竿自衛,卻又拔之不下,乃對外大聲喝叫道:今弒君者,賊由嚴莊!

  喊叫聲中,李豬又補了兩刀,致血腸從腹部流出數斗。(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谷城县| 舒兰市| 牟定县| 井研县| 明溪县| 文成县| 翼城县| 定西市| 五原县| 伊金霍洛旗| 临澧县| 常宁市| 苗栗县| 六安市| 太谷县| 疏附县| 安庆市| 洪江市| 井研县| 外汇| 郓城县| 韶关市| 郁南县| 什邡市| 宜都市| 武城县| 怀宁县| 云安县| 广昌县| 米泉市| 乌恰县| 阜新市| 高雄县| 渭源县| 鸡西市| 利辛县| 崇信县| 翁源县| 萍乡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