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七”
甲骨文有個象形文字,一豎一橫,初為“十”,實乃“七”,金文類似,篆文彎腰,狀如農民手持鐮刀切割稻草。
《說文解字》: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何意?白話文有解:七,陽的正數。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表示陽氣,折筆表示微弱的陰氣從中斜斜冒出。
村西巷尾破茅屋有一跛腳老頭,嗜書如命,高深莫測。鄰居家一對兒孿生姐妹,姐姐性格沉穩,妹妹古靈精怪,姐妹倆兒心生好奇,為老頭執筆硯墨。
一日,老頭閑來無趣,曰:
“知道七夕節為何定在農歷七月七日嗎?”
“《詩經·小雅·大東》詩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姐姐處變不驚。
“我知道!意思是‘織女星座有三角,一日七次移位忙。雖然來回移動忙,不能織出好花樣。’”妹妹不甘示弱。
“錯!”老頭笑意盈盈。
“為何?”姐妹不解。
老頭持筆蘸墨,紙上赫顯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種字體之“七”:“七,諧音‘切’,乃切割之意,這便是王母怒,金簪落;銀河開,情人拆。”
“哇偶~”姐妹驚訝。
“知道你們為何生于七月初七嗎?”
“不知……”姐妹搖頭。
老頭笑意愈深,天色漸晚,父母叫喚,遂回。
翌日,姐妹前往,茅屋不見,老頭不再,夕陽西下,山頭云霧繚繞,有一白鶴遠飛而去,腳纏白布。

時卿rui
所查資料以網上《說文解字》為準,所思所想純屬一時興起,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