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若傳聞是真,我們護送皇子回宮,豈不是大功一件?”
“單憑相貌如何確認身份?若是假的呢?”立刻有人反駁道,“此番是汪公公親自下的命令,如果那個孩子是假皇子,豈不是欺君之罪?”
“正是因為汪公公親自下令,此事才蹊蹺,誰不知道汪公公是萬貴妃的人,萬貴妃要除掉的,八成是真的!”
“要我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之后就地一埋,誰知道有這回事?”
“就是,那宮女誕子一事說到底也只是傳聞,誰知道是真是假?”
“天塌下來有萬貴妃頂著,我們怕個甚?”
這時候,鄧康說道:“諸位說的都有道理,這件事實在是干系太大,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所以需要諸位集思廣益,一起商量個萬全之策出來。”
這番話有兩重意思,表面是說有事咱們商量著辦,隱含之意卻是,事情已經告訴你們了,現在大家算是同乘一條船,出了事誰也跑不了!
這些人平時都是老奸巨猾,有好處的時候使勁往前沖,出了事又拼命往后躲,現在一聽關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個個頓時變得無比謹慎。
“卑下覺得這件事還需從長計議!”
“不錯,眼下事態不明,不宜冒險!”
這時候,身后的指揮僉事劉全德說道:“大人,不如回去稟報汪公公,再做打算。”
畫風已經出現變化,剛才提議一不做二不休的那幾位也不吱聲了,似乎都在說:別看我,我沒說,出了事跟我沒關系!
鄧康心中暗暗罵娘,現在的問題是皇子身份不明,若真的回去稟報,汪直一定會讓自己動手,可是誰能保證出了事他能兜著?
到時候翻臉不認賬,把責任往自己身上一推,找誰說理去?
想到這里,他看向劉全德,說道:“這個提議不錯,不如這樣,我帶人在這里守著,你現在快馬入宮請示,拿到汪公公的條子立刻返回,如何?”
劉全德臉色刷就白了,鬧呢?
這種事能給你寫條子?
到時候自己帶回來口信,你這頭把人殺了,等到算賬的時候說是我傳的信,汪直那閹貨再說一句不知道,豈不是把我坑到姥姥家了?
“卑職以為,回京復命再回到此地耽擱時間,不如這樣吧,我們把這些人帶上,一起回京復命,屆時任憑汪公公來做主,您看如何?”
“劉僉事這個提議甚好,我們將人帶回去,任務就算完成了,至于真假皇子之事如何處置,自然有陛下、有內閣諸公、有汪公公來做主。”
“不錯,無論結局如何,和我等無關。”
鄧康心說怎么可能和我們無關,如果自己帶著這位來歷不明的皇子堂而皇之地進宮,那不相當于把事情捅破了嗎?
到時候萬貴妃和汪直能饒得了自己?
不過,眼下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只能如此了。
“那就這么定了,現在帶人回京復命,但是我事先跟你們說清楚,此事涉及皇室機密,不是你我可以做主的,從此刻開始,誰要敢透露一個字出去,我讓他全家陪葬!”
看到鄧康一臉寒霜,眾將士立刻噤若寒蟬,他們都清楚此事的重要性,一個個發下毒誓,保證不會泄密。
鄧康這才安排人手,將徐承影幾人接到身邊,然后號令部隊回京復命。
隊伍行進中,紀蕓催馬來到徐承影身邊,說道:“徐公子,實在抱歉,瞞了你這么久,我有苦衷的!”
徐承影苦笑道:“這不怪你,若換作是我也不會輕易示人。”
“這一路的艱辛,我會銘記在心,妞妞也會……”說到這里,紀蕓似乎想到些什么,“徐公子,拜托你給妞妞起個名字吧!”
“可不敢,可不敢!”
徐承影慌忙擺手推辭,開什么玩笑,他的名字是我能起的嗎?
“你不是說男孩叫妞妞不合適嗎?”
紀蕓并沒有察覺到徐承影神色中的惶恐,自顧自地說道:“要不叫小寶怎么樣?朱小寶,或者跟他娘姓,叫紀小寶!”
紀小寶,我還韋小寶呢!
徐承影神色肅然,說道:“紀姑娘,你要知道一件事,他的名字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定好了的!”
“什么定好了?”
“太祖皇帝早已給后世子孫留下了起名規律,妞妞是祐字輩,第三個字要帶個木字,比如說極、樘、杬這些字,所以說,他應該叫朱祐樘!”
“什么……樘?”
“總而言之,就是老朱家后人起名字規矩很多,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
“哦!”紀蕓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問道,“你怎么知道的?這些也是書上寫的?”
“這個……算了,你就別打聽了。”
“好吧……”
遇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紀蕓顯得非常低調,她只知道,徐承影好像什么都懂,若不是他,自己和妞妞無法回到京師。
徐承影還沒有從妞妞身世的震驚中緩過來,他現在腦子里很亂,這個未來皇帝也沒什么特別的嘛,跟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什么區別?
“大哥哥,你在想什么?”
徐承影回過神來,微笑著說道:“我方才在想,這一路教你的東西,都記住了嗎?”
“嗯,記住了!”
“如果大哥哥以后不在你身邊,你要時刻記住書中的道理,做事要據理力爭,不能隨便向任何人妥協,明白嗎?”
歷史上的朱祐樘是個好皇帝,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大開言路,驅逐奸佞,史稱“弘治中興”。
但是他也有缺點,就是他的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是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
朱祐樘登基后,一位官員上疏要求懲辦萬貴妃族人,他卻沒有接受,他這一輩子遭了很多罪,受過無數惡毒的傷害,但最終卻又選擇了無私的寬恕。
除此之外,信用李廣、濫用傳奉官、沉迷齋醮靡費金錢,以及縱容外戚張氏一族,說到底,都是因為他的寬厚仁慈。
大明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中興之世,那是因為皇帝對文官太好了,太容易妥協了,如此寬厚的皇帝,誰不稱贊?
就算換作現代,遇到個好說話的領導,下屬們肯定也是歌功頌德,至于這盛世是否如你所愿,就很難說了。
在大明朝,話語權永遠控制在讀書人手中,這些人得了甜頭,黑的也能給你說成白的。
這才是最可怕的,因為所謂“勤政親賢”的表象背后隱藏的是復雜的社會矛盾,讀書人的胃口與日俱增,社會危機正在潛滋暗長。
徐承影教他的第一個道理,叫做不向任何人妥協。
只是當時也不知道他的身份,隨便教的。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弘治皇帝沒有那么寬厚仁慈,而是信念堅定,據理力爭,該是什么樣子?
會不會像他兒子朱厚照那樣,被讀書人追著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