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辛辛苦苦供你讀大學,你畢業了還要回來種地!那你讀書干啥?”黑炭一聽兒子說畢業了要回鄉創業,辦養殖場,急了!
“是啊,寶兒,我和你爹都辛苦一輩子了。種地能有啥出息?你在城里找個體面的工作,以后不那么辛苦,我和你爹就放心了。”曉之勸說著寶兒。
“爹、媽,在哪生活都可以。城市有城市的好,農村有農村的好。我學的養殖專業,就是想畢業后在農村做點事。只要好好干,在哪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寶兒做著父母的思想工作。
寶兒從小就是個比較有主見的孩子,高考報志愿頂住父母壓力,硬是報了農業大學養殖專業。大學四年里,他扎進圖書館學習理論知識,寒暑假到老師推薦的實習基地學習。
他踏實的求學態度深得老師賞識,親自寫推薦信給一個科技公司,面對對方拋出的橄欖枝,寶兒毅然選擇回鄉創業。
來自農村,立志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扎根農村,服務“三農”。
曉之看寶兒決心已定,也不再說什么了。既然孩子自己有主意,就隨他吧。
七月份,寶兒順利從省農大畢業了。現在各地方政府都積極支持大學生創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寶兒臨近畢業已經成功申請到縣政府的創業基金支持,加上他在大學做兼職攢的一些錢,這些錢為他辦養殖場提供了最初的資本。
寶兒選擇的創業項目是導師建議的,菌菇養殖。
養殖場選址在縣郊區,建溫棚,棚內設備安裝,室外道路鋪設。兩個多月的忙活,養殖場完美建成。
前期試驗的9個大棚,大約可以種植10萬袋蘑菇。若是市場反應良好,就可以在家鄉推廣種植,走蘑菇產業化道路。
看著這9個大棚,寶兒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心里充滿對未來的期待。
夜色降臨,繁星點點,此時的小店一片安靜祥和。
“寶兒,這種蘑菇能行嗎?咱這還沒有這么大規模種植的,最多是自己搗鼓著養幾袋子,自己吃了。這么多蘑菇產出來往哪里銷啊?”曉之有點擔憂市場行情。
“我已經跑了縣、市幾家菜市場,聯系了幾個菜販子,他們初步預定了一些。忙過這段時間,我再去市區大型超市跑跑,銷路應該不愁。”寶兒對市場需求持樂觀估計。
曉之聽兒子這么說,心也稍微踏實些了。
進入臘月,蘑菇已經要上市了。蘑菇出菇率很高,長勢喜人。看著菜販子往來不斷,寶兒知道他創業第一步成功了。
待到最后一批蘑菇出棚后,寶兒開始算賬,凈收入竟然有20萬!這是半年的勞動所得。
小店村沸騰了!曉之家的門檻被踏破了,村民紛紛來詢問蘑菇養殖問題。
寶兒向縣政府農業部分提出建立蘑菇合作社,走產業化道路的建議,被領導高度認可。
各家各戶愿意種植蘑菇的,簽署合作協議。寶兒做起蘑菇種植技術指導顧問和市場專員。
縣領導一心想助力農民搞產業化,實現家門口就業,對寶兒的蘑菇產業化給予大力支持。
第一間蘑菇深加工試點廠房建立起來了。
蘑菇種植、直銷、深加工再銷售的小店蘑菇產業模式開始試點。
看著寶兒的事業開始起步,曉之想到“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她為自己咬牙供幾個孩子上學的決定感到慶幸。
也不禁想到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紛紛南下打工的現狀,若是農村多些像寶兒這樣一心回鄉做事的有文化年輕人,農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可做,哪還用跑那么多去掙錢?農村也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