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姜接到外公的電話。
張老跟小姜說,他不知道怎么做這個課題。
原來張老想了很久,他寫了好幾個文稿,但是文姥姥說他的這些文稿還是太學術了,不要說是其他小朋友講了,就連外孫女小紅都不愛聽。
小姜讓張老把這些文稿發過來,小姜準備吃完飯后,再看。
吃完飯后,小姜回到房間看看張老的發來的文稿,的確是像文姥姥說的太學術了,但比起上一次,已經有進步。但是至于修改的意見,小姜一時想不出來。
小姜他想起安兒,他借故打個電話去問問她。當然安兒那本《布老虎、剪紙、鑰匙圈,與傻小子》的書的事,他沒說出來。她先讓小姜把文稿也發來給她看。她看了也覺得太學術了。
安兒想起今天在小紅家的電視上,看到象搬木頭紀錄片的事,她覺得可以用這個開頭,她還說讓張老多問問小紅還好,畢竟小紅是小學生,有時小紅的意見比她們這些大人管用。
小姜也想起小紅家的電視上看到的象搬木頭的事,他把安兒的這個建議和他在小紅那里看到,都告訴給張老。
張老聽了,他就打個電話給小紅,問她的意見。小紅說,今天在電視上看象,她記得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曹沖稱象】。張老恍然大悟,他知道怎么做的。
張老明白對小朋友來說要簡單,就像安兒說的網文和自己看的那本網文。
張老想起,看到《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里面提及史學大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還有【“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志。】。
竺可楨先生的這份《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因為根據現代和當代的中國出土過的象的化石,和分析過古代文獻的記錄,才得出的來。用張老自己的話,簡單來說,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古今氣候是不同的,中國古代某段時間的氣象比現代還要溫暖一些,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是有象的,例如現今的河南曾經生活著很多大象,只是因為后來氣候的變化,象群南遷了。
張老覺得說【象】這個文字,以【豫】字來開頭好,他繼續想:一個人牽大象?還是用小紅的建議為好。他決定演講的開頭開頭用【搬運木頭】來開始,搬運木頭,指定動作,那就是靠訓象師了,他想起動物園,最后是用視頻的方式。因為小朋友喜歡看。
張老打算,開頭就以動物園訓象師訓練大象指定動作和搬運木頭的開始,第二段就以【曹沖稱象】開始。這兩部分作為視頻來播出,他打算把主角定為動物園的【喜喜】。
之后,他打了電話給動物園園長。園長同意了他的想法,同時,園長也給出自己的建議,由于【喜喜】還是小象,搬運小的木頭可以,大的木頭還是用大的成年的象,而【曹沖稱象】則可以用【喜喜】這只小象,這樣會比較方便,而船方面,園長建議張老找找市長幫忙。
隨后,張老打了電話給市長。市長同意了。
而【象】這個文字從甲骨文到現今這個【象】字的演變過程這個動畫演示,就交給小姜來解決。還有【龜】這個字。因為繁體字的【龜(龜)】這個字也很代表性,它真的很像一只龜的形狀。
張老又想起《冰凍世界前哨戰》里面的說的【夏】【鼎】,他覺得應該把簡單說說【九鼎】的事,這九個鼎是不同顏色。
這樣問題解決。張老放下心頭大石,他覺得這樣講會更好一些,雖然很簡單,比他以前做學術的要簡單很多,但是內容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