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年紀很大了,他是上個世紀的“10”后。
聽大姨說外公以前是地主家的小少爺,尤其愛好讀書。
是不是真的小少爺,難說。但愛看書確實有目共睹。年近八十的他每天都會堅持看書、練毛筆字。
作為老人家的小外孫,我有幸在孩童時代跟著外公學習過一段時間的毛筆字。外公研究的字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連甲骨文的書,他也有。
年幼的我問外公:“甲骨文的‘光’字為什么像畫一把燃燒的火?”
外公笑瞇瞇,摸摸我的頭:“因為有火的地方,就會有光。”
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心里想的卻是:明明有電燈的地方也會有光。
后來外公送了我一盞臺燈,樸實無華,毫無美感可言的臺燈。
我與外公的年齡差,足足有大半個世紀。
歲月流逝,我逐漸長大,白天在學校讀書,晚上回家點臺燈寫作業。
再長大些,我開始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在家里點著臺燈加班。
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我已經忘了有多久沒回老家,有多久沒去看日漸年邁的外公。
直到有一天,母親打來電話,讓我請假回家一趟,去送外公一程。
還沒從工作狀態脫離出來的我一下子愣住了。
外公出殯的那天,陽光隱在了云層后面。
我陪在家人身旁,目送工作人員把遺體推進火化室。
隔著厚厚的墻壁,我仿佛能看見跳動的火光,亮得刺目。
有火的地方就會有光。

天河歌
甲骨文參賽的五百字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