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決定結局。
英布造反,一方面是想要奪取主動權,另一方面是出于無奈。
英布有一個十分寵愛的小妾,小妾生病后,就找了個大夫看病;英布手下的官員賁赫正好住在大夫對門,聽說小妾去治病,就帶著厚禮去探望領導家屬,還和大夫、小妾一同飲酒。好死不死的是,小妾在床第之時,有意無意地夸獎賁赫,說他忠厚老實靠得住。
英布一聽就很生氣,說道:“你怎么知道的呢?”
小妾隨口就把和賁赫之間的情況全都告訴了英布。
英布本來就是個多疑的人,此時此刻嚴重懷疑小妾和賁赫有私情,準備找機會審問賁赫。
賁赫知道后,十分恐懼,請了病假不去上班。
英布得知后,更加懷疑賁赫心里有鬼,準備直接逮捕他。
賁赫一看這架勢,就準備去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告黑狀,英布趕緊派人追趕,結果沒趕上,賁赫順利進城,告發說英布有造反的跡像,建議劉邦在他發動叛亂之前消滅他。
劉邦看了賁赫的報告,就找蕭何商量,蕭何說:“英布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恐怕是因結有怨仇誣陷他。請暫時先把賁赫關押起來,派人暗中觀察淮南王。”
英布見賁赫畏罪潛逃,還去長安告狀,本來已經懷疑他會說出自己暗中部署兵力的情況,恰好劉邦的使臣又來了,這下算是鐵證如山,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死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之初,對他的將領們說:“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最多派遣將領出征,那些將軍們我只害怕韓信、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將領沒什么可怕的。”
劉邦在出征前,召集將領們詢問對策,問道:“英布造反,咱們應該怎么辦?”
將領們都說:“出兵打他,還能怎么辦?”
一場軍事會商會就此草率結束。
散會后,夏侯嬰回府后,和自家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說起來這件事。
薛公一臉淡定地說:“他本來就應當造反。”
夏侯嬰大惑不解問道:“皇上封疆裂土立他為王,他為什么要造反呢?”
薛公回答道:“往年殺死彭越,前年殺死韓信,這三個人有同樣的功勞,是結為一體的人,自然會懷疑禍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
夏侯嬰把這些話告訴劉邦,并對劉邦建議:“我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這個人很有韜略,對付英布的事可以聽聽他的建議。”
于是,劉邦就召見了薛公。
薛公回答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走上策,山東地區就不歸皇上了;走中策,誰勝誰敗很難說了;走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劉邦問道:“什么是上策?”
薛公回答道:“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并齊國,占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皇上所有了。”
“什么是中策?”
“向東攻占吳國,向西攻占楚國,吞并韓國占領魏國,占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
“什么是下策?”
“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大漢就高枕無憂了。”
“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
“選擇下策。”
“他為什么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
“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后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
“說的好。”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薛公預測的那樣,英布向東進兵,進攻荊王劉賈的地盤,劉邦的遠房親戚劉賈被殺;隨后往北渡過淮河,進攻楚王劉交的地盤,劉邦弟弟劉交直接放棄抵抗,逃往薛縣(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西南)。
英布的軍隊向西挺進,在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以西的會甀(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大營鎮)和劉邦的軍隊相遇。
英布麾下的軍隊非常精銳,劉邦打不過,只能躲進庸城壁壘,堅守不出,見英布列陣方式和項羽如出一轍,劉邦感到十分厭惡。
劉邦和英布遙相望見,遠遠地對英布說:“你說說你,好好的諸侯王不當,何苦要造反呢?”
英布聽完哈哈大笑,說道:“因為我也想當皇帝啊!”
劉邦聽完后大怒,對著英布一通祖安輸出,隨即兩軍大戰,劉邦的軍隊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英布的軍隊戰敗,渡過淮河逃跑,幾次停下來交戰,都沒能擋住攻勢,最后只能和一百多人逃到長江以南。
英布和長沙王吳芮是親家,此時吳芮已死,繼位的長沙王吳回(吳芮的孫子),謊稱愿意和英布一同逃跑,誘騙他逃到越地,由于兩家是親家的關系,所以英布相信了吳回,跟隨他到了番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結果被殺,折騰了大半輩子的驪山囚徒、一代猛將英布最終死在了一群無名小卒手中。
【韓信相關成語54】同功一體:功勞與地位相符合。指功績和地位相同。出自《史記·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