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古代的君臣面試?
「所以,南方朝臣諸君建議的借東虜兵伐北虜,你是肯定贊定的了?」
「好教王少保得知,下官只是負責馬上沖鋒殺敵的,這朝堂上的軍政大策,那是兵部諸公考慮的事,下官那敢妄談。」吳三桂在文武雙全的王少保面前一直低眉順目,但這時也有了一點莫名底氣:「但唐時郭子儀借回紇兵破賊收京的故事,人所共知。」
果然聰明人自古如是,自己打不過,當然不會頭鉄地硬要送死。
借東虜打北韃,才是正路。
看來不管是原時空的明末或是這個異時空,借虜平賊或是借東虜擊北韃這一種想法,普遍為朝臣所認同,是有歷史上成功案例可循的。
「就不怕易請難送嗎?」
「東虜只圖財物子女玉皂,讓他們打敗北韃后許以財皂繳獲作報酬,他們還會不滿意嗎?」吳三桂冷哼:「我大明萬億人口,他們后金才多少人口?」
道理是對。但可惜明末這個末代皇帝崇禎帝在大事上決策糊涂,硬是沒做好南遷甚或太子繼位的安排,以至大明在崇禎死后無主,令滿清有機可乘,竊據神州。
后世網上鍵盤俠都知道,若是崇禎能及早遷都至南京,或是早點派大軍護送了太子南下,自己殉國后大明有正式繼位人,大明仍有大半壁江山,借虜平賊后,有一個正統而統一的大明朝廷,縱使趕不走清兵,保住南明半壁江山仍是可以的。
但王小龍只能唏噓了。
而在這個時空,借東虜抗北韃其實真的可行。
也只有現在的燕王朱由檢顧念借東虜兵入關會害民,才會堅決反對。
但如今我王小龍來了,大明堂堂正正靠自己的力量打走北韃,豈不更好?!
「末將自幼習武,少讀書,最是景仰歷史上文武雙全的儒將,如岳爺爺及本朝戚爺爺。」吳三桂:「誰都想像王少保這樣,能夠率領大明軍隊,北逐韃虜,當然便不必倚賴東虜了。」
岳爺爺功高震主,被大宋官家趙跑跑與奸相秦檜以莫須有殺害。
戚繼光得到首輔張居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信任,擔任薊州總兵十四年,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顯赫。
但張居正過世后被抄家,戚繼光也屢次被參劾,退休回鄉,晚境凄涼。
這兩位大將軍都沒有好結果啊!
好你個反骨仔,你意有所指吧?!
表現這么明顯嗎?!
妥妥的不安份分子造反派啊!
王小龍知道在原時空,吳三桂與整個遼東關寧軍利益集團,被大明的文官系統和喜歡插手戰事瞎指揮又喜怒無常的昏君弄得心驚膽顫,早已有了不臣之心,不但在崇禎帝要求勤王時以無餉為由拖延不救,任由京師被闖軍攻破,更私底下與李闖王談好投誠了。
那知后來見到闖軍入京后軍紀敗壞,又以酷刑追繳贓款,一直爬在大明朝廷上吸食遼餉巨款的他們還不嚇壞了,唯有一心背叛扺抗到底了。
「這天下英雄,除了龍闖王,現在的大順王,下官便只佩服王少保了。」吳三桂:「只可惜末將恨未有機會面見大順王風釆,深感遺憾。」
又是一個先留后路的膩臣。
馬屁加吹捧自己,是什么意思?
「龍闖王救民于水火,又屢次親自領兵北逐韃虜,如今更是大順王兼駙馬爺,有治國之能,在下一介武夫,如何能與相比?吳將軍夸我過了。」王小龍:「而且當今圣上英明,朝中眾正盈朝,文武將才濟濟一堂。大明朝亦不是靠一兩個人治國平天下的。」
「龍闖王呃……大順王雖不以文武雙全聞名,但他善待大明官紳藩王,深知武夫能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他接納了南宮郡馬的諸多治亂世良策,大興農桑水利,大量種植番薯山藥,又以工代賑,設所謂工業工廠,生產各種民生用品,尤其經典型蜂窩煤、香皂、玻璃、精鋼等物暢銷南北各省,甚至北方邊塞與海外,換取海外糧食牛羊,活民無數。但彼之諸般良政,若無天下臣民支持,卻也無法好好執行下去。依小將愚見,若非是龍闖王真知灼見,換別的義軍頭子,如之前的老闖王高迎祥、李闖、張賊等輩,一味以燒殺搶掠,裹挾流民,屠殺鄉紳官宦及藩王,大失民心,卻肯定做不到這一番大業。」吳三桂:「王少保出自仙門,乃文武雙全,又有仙法在身,比之龍闖王不遑多讓,深受諸方王候以至朝廷重視,按照實力,實可與龍闖王互爭鋒頭。不知王少保對小將愚見有何指教,還可入法眼否?」
王小龍本來聽得不住點頭。
忽然見吳三桂面露得意神色,不禁怵然一驚。
這家伙,有問題!
你這是要考究我懂不懂治國之道啊?
你這是押不只兩邊,甚至連我都要當備選明主了?
你們不是真要來搞黃袍加身吧?!
可是,老子還沒準備好啊!
這話題可不能再任由他帶著走了。
必須得要反過來考考他。
原來歷史上人人臭罵關遼軍畏敵如虎,內戰內行,對敵只會守城,從來不敢走出城池與后金敵軍浪戰于野。
如今正要當面再考量他一下。
看看這位吳三桂倒是主戰或主和派。
「咱們是武人,文人治國那一套,咱們也別費心了。還是談打仗的事吧。」王小龍:「借東虜抗北虜這一套說法,你的看法究竟如何?別跟我說什么這是兵部的決策,我想知道你們關寧將門將軍們的看法。」
眼見王少保咄咄逼人,吳三桂苦笑:「小將也說過,古代郭子儀也借過回紇兵平定大唐安史之亂,中興唐室。這其實也就是小將等關寧將門的看法。與其逼得東虜與吾軍死戰求生,何不援以糧草,聯合彼等共擊心腹大敵北虜?」
「那么袁蠻子三年平遼的說法,你怎么看?」
與原時空歷史上的情況不同,本時空的老皇帝對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大計并不賣帳,關寧軍中對這個來自廣東的袁蠻子,褒貶不一。
既佩服他這個敢上前線打仗的文官,但也不是很相信他的那一套戰略,但對天降橫財誰會拒絕,只要他能從皇帝那里糊弄過來一大筆天降橫財,你說什么都是對的,大家肯定都服你。
起碼軍餉和安家費都有了,打起仗來也可以更賣命了。
那知南方京師那個昏庸老皇帝對這個需要搜刮天下才能供應遼東關寧軍五年平遼的大計,留中不發了。
袁崇煥急于上位,竟然再接再厲上奏,只要給他足夠權柄軍費,他可以三年平遼。
但當然,他要求更多的資源,其中一事,便是要求剛剛大戰了北韃的王少保積極配合他反攻。
但可惜,老皇帝還是選擇了與后金議和。
這個機會主義者真是敢沖敢拼,那股冒進精神,后世那是最進取的銷售員也要拜服至五體投地,畢竟最拼最不顧一切的銷售也是會怕死的,誰也不敢立下軍令狀去推銷高層,銷售不達標頂多被開除,但若說要凌遲處死,恐怕便沒幾個人敢做了。
難怪他在原時空歷史上能從出身蜑家子弟這種當時的低下階層,四十幾歲便火箭般爬升到加太子少保、手執上方寶劍的遼東督師。
那種不顧一切也要上位,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廣東人常說的:「有前冇后,打死罷就。」
「袁蠻子之提議,其實不外是是穩打穩扎,守住遼東各處要塞邊堡,不讓彼等輕易入關擄掠壯大,亦令東虜缺失物資糧草,不攻自破。」吳三桂:「到時東虜唯有上表稱臣求和一途。」
「你意指此事可行?」王小龍面上似笑非笑地盯著他。
吳三桂沉默一下,片刻后一咬牙:「可我大明朝廷財政亦吃不消這種龐大消耗啊!」說完他也吁出心中一口氣。
關寧將門軍頭們集體靠著吃巨量的遼餉致富發家,但大家心里自知,大明朝廷肯給,大明天下的百姓人民卻熬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