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元帶領的第二遠征艦隊,在經過兩個月的漫長航行后終于抵達火星一萬公里的外太空,火星已經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星星。
遙遠的地球已經不可見,漫長的航行讓艦員們漸漸適應了深空,適應了遠離母體的安全和踏實,更像是太空人類。
張教授的團隊利用遠航這兩個月發明了一種新的能量輸出方式,建議的穹頂好像帳篷一樣可以隨時打開隨時使用。
而艦隊中的另一個科研團隊,模仿神力星人的飛行器外觀設計,研發出了一種微重力、稀薄大氣層使用的滑翔飛行器,還在升級飛行器的載重,但是人類在火星作戰中沒有飛行器可用的被動局面就要結束了。
第三支科研團隊改進了登陸艇的動力系統和登陸艇的氣動外形,這一科研成果讓登陸艇可以在火星軌道四百公里高軌道位置脫離母艦,依靠自身動力系統進入火星大氣。
由于登陸艇氣動外形的改變,使得登陸艇在火星微薄的大氣中擁有了更高的機動能力,也提高了登陸艇的可靠性。
來自地球的上一代裝甲車全部被火星專用裝甲車替換,上一代裝甲車是在人類先進坦克的基礎上加裝了密閉設施,彈藥也只是加裝了最簡單的氧化劑。
新一代的火星裝甲車為火星特殊的大氣和地理構造全新研發的作戰裝備,不僅重量輕,依靠新型放射電池可以保證上萬公里的機動性能。
裝甲車比上一代的坦克裝甲車大了一倍有余,除了裝備動能炮,更是加裝了全感應裝甲,機動性能超越第一代坦克裝甲車,防護和防空能力更是遠超第一代裝甲車。
最重要的是,隨行的科研團隊改良了火星作戰補給倉,依靠簡單的生物酵化技術保障了人類在作戰中擁有了可靠的后勤補給。
如果第一遠征艦隊還是人類現有科技水平的修修補補,第二遠征艦隊更像一個全新的人類文明:更強大、更科幻、更加適應太空種族的要求。
如果哪天第一遠征艦隊的戰士和第二遠征艦隊的戰士順利會師于火星。
兩者的差距,就好比一戰的歐洲軍隊見到二十一世紀的地球強國的軍隊一般,絕對會讓人產生是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類的錯覺。
是的,好像是未來人穿越到了火星見到了在火星如同乞丐一般艱苦作戰的第一遠征艦隊戰士。
強大的艦隊,極速蛻變的科技能力,無與倫比強大的戰力,任何一條都足以讓人類對第二遠征艦隊產生莫名的自信和自豪:這是屬于人類的宇宙最強大的軍隊力量,是一支還在不斷變得更強大的軍事力量。
章佳佳已經適應了行政崗位,在主力艦擔任艦管行政助理,每天負責艦上行政管理的傳達。
在太空的兩個多月,盡管每天至少上萬步的工作距離,但是對于主力艦,還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空間完全沒有接觸過。
容納了數萬人的主力艦就像一座在太空行走的巨型城市,每一個方位都有人在有條不紊的工作,艦隊的總指揮陸元將軍就在主力艦上,但是章佳佳一次都沒有見過陸元將軍。
僅有一次是章佳佳去機房檢查行政作業命令,陸元將軍在五分鐘后視察了機房,僅此而已。
在主力艦工作了兩個月卻沒有見過艦隊總司令,章佳佳不由得開始自嘲,誰說在首都上學就能見到國家領導人?怪只怪這主力艦太龐大,龐大到回顧以前跟父母回父親的老家的縣城和主力艦比起來都像是袖珍版的一個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