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家祈福來澆奠,剪紙糊燈作上元。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YA市豐收村,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于祭祖都無比重視,正值清明時節,豐收村正在根據當地習俗準備去祭祖”程峰對著攝像機道。
“讓我們進村了解一下當地的祭祖習俗”
程峰步伐靈活的向村內走去,身后的攝像機緊隨著程峰的身影,偶爾掃向路邊人來人往的攤位。
程峰走到一個占地比較大的攤位前,對攤主說了一會話,將手中的話筒放到嘴邊。
“大哥,咱這的清明節都用些什么祭品啊”
“有沒有啥特殊的講究呢?”
程峰說完將話筒遞到攤主嘴旁。
“這豐收村祭祖主要是用元寶,蠟燭,香等一些東西,要說有什么特殊的講究的話那就是剪紙?!睌傊鬟呎頂偽簧系募榔罚叢煌Ee起東西示意。
“我聽說豐收村提名國家非遺扶貧重點項目,不知道村里的剪紙有什么特殊含義嗎?”程峰問道。
“哦,這需要你去問問村里人了,別看外面擺攤的多,但村里的人都不在外面買剪紙。”
“好,謝謝大哥”
程峰起身示意攝像機跟隨拍攝,一路向村里劉大爺家走去。
劉大爺家門口,一輛汽車后備廂打開,劉大爺一家人進進出出,不停向車廂內塞東西。
“大爺,還記得我嗎”
“小程啊,這是來拍攝了”劉大爺看了一眼程峰身后的攝像機道。
“對,一會我會采訪您和村里那些年輕人,麻煩您給介紹一下。”
“沒問題”劉大爺道。
“那咱們開始”程峰對攝影機示意。
“大爺,咱這豐收村祭祖時剪紙類祭品有什么特殊含義嗎?”
“哦,這些都是各家里的剪紙,咱們的傳統不是有‘侍死如生’一說嗎,我們這以前會把外墻上的祈福剪紙燒給先人,現在大家都有錢了,那些剪紙取起來又太麻煩,所以直接將家里的剪紙拿出來”
“我們這的說法是家中的祈福剪紙能反應家中興衰,家里過得越好,這些剪紙越有韻味,所以燒些剪紙告訴先人們,后代子孫過得好,以求安慰?!?p> “那咱們這是不是開始變好了”程峰問道。
“是變好了…”
劉大爺的兒子不知何時停下手中的活計,在一旁聽著劉大爺講傳統剪紙文化。
“現在誰還信這些啊,這社會是物質的社會,沒有神鬼精怪的存身之地”劉大爺的兒子插話道。
“程記者,你好。我叫劉龍”
“你好,我是程峰。”
“一邊去,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眲⒋鬆攲χ鴦埖?p> 劉龍臉色怏怏的跑家里去搬東西。
“小程,咱剛說到哪了”
“村里過得是不是越來越好了”程峰答到。
“最近幾年是好多了,但這不是整個國家都變好了嗎,前幾天新聞還放‘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你看咱們都有余力幫助別的國家了,還能不好。反正這些東西就是圖個心理安慰,啥形式都一樣。新與舊,興與衰,各家都有各家的煩惱,哪是這一張紙可以說清的”劉大爺道。
“大爺真進步,緊隨時代潮流”程峰道。
“那是,作為一名村支書,就要時刻了解國家大方向,大政策。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人民嗎?!?p> “大爺,咱這剪紙除了當祭品告慰先人外還有什么寓意嗎?”
“這剪紙在古時候的一大功用就是用來納福迎祥的,咱這個地方在以前氣候干燥且少雨,所以紙張不易發霉腐爛,能長時間保存”
“我們先人認為這些剪紙能夠求雨,你看那些外墻上的剪紙是不是像雨字的繁體連筆畫,這就是用來祈福祈雨的”劉大爺道。
“大爺,你能不能帶我們去了解一下咱們村非遺的傳承人?!?p> “對于非遺傳承人,國家現在倡導年輕人多多參與。”
劉大爺朝正在干活的兒子,老婆喊到“干完沒,還有多少,我先走”
老太太看了程峰一眼,對著劉大爺揮了揮手。
“走,今天清明節,估計村里的人都在家,咱們直接去他們家里?!?p> 程峰跟著劉大爺走街串巷,一路上劉大爺這家打個招呼,那家嘮嘮閑話。還沒走到一個非遺傳承人家里呢,整個村子都知道我這個記者來村里采訪了。
“終于到了,大爺,村里人真的太…熱情了。我干記者這幾年還是第一次感覺自己走的太慢了”程峰心有余悸的道。
身后攝像師提議歇一歇,劉大爺笑了笑,“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平時不好好鍛煉,前面就是我們村里的最紅的那個非遺傳承人,聽說還是個網絡主播”
“就是那個在網上發色彩紙雕的主播”旁邊一個大媽突然插話道。
“你是不是那個要來采訪我們家阿兵的記者”
“我給你說,我們家阿兵可聰明了??恐恍┘埦蛼炅舜箦X?!?p> 大媽說著,帶著我們進入屋內。
“阿兵,阿兵,又有記者來采訪你了?!?p> 大媽不停的喊著。
后院傳來一個渾厚的聲音,“就出來了”
后門處走出一個手上拿著剪紙,面相憨厚的年輕人。
“你好,我叫程峰,是外地的記者,看過你在網上發的視頻,專門來了解一下豐收村是怎么想到非遺扶貧項目的”
“來,坐”
“那咱們現在開始?”年輕人看了眼攝像機道。
程峰對著攝像機點了點頭,攝影師比了個行的手勢。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采訪人程峰,今天我采訪到了簡正先生”
攝像機隨聲轉移到簡正的位置
“簡先生,你好”
“你好,程記者”
“請問你是怎么想到要用剪紙來申請非遺扶貧項目的呢?”
“我從小就喜歡到處跑,喜歡發現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之美。這也是我申請非遺扶貧的主要原因”
“在我有能力出村里,去外面大城市旅游時,我會時常將旅游地的特色和村里這邊對比,我發現村里經濟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自己的特色,于是我就邊旅游邊找尋村里有什么特點。當我旅游到云南時發現他們會將銀飾品按照花紋的不同分為各種種類,由此我聯想到我們村里每家都有的剪紙,剛好國家非遺扶貧的政策已經到了我們這一片地方,我就建議村里申請非遺扶貧項目,可能因為我們申請的比較早,所以我們沒怎么花時間就拿到了相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