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漢軍四潰
他的這種舉動讓項羽很是不解。他認為,既然項羽已經擁有了雄才大略,那么他就應該好好利用他,把它變成自己的軍事實力,這樣做才對,何樂而不為呢?那么還有什么要考慮的呢?傾全力去戰場展示你的風采。
但30萬齊軍開赴戰場時,形勢卻有了轉機。項羽不知撞上了好運還是事先有所覺察。他在與劉項大戰前就已經看出了端倪:劉項王在這場戰役中并沒有被消滅掉,而是取得了勝利!他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把全部力量調動起來。結果呢?竟在數日內甩掉劉邦的追逐糾纏,躍出由70萬軍隊組成的戰略包圍圈,并圓滿地奪走10萬左右軍隊。本來就近乎定鼎的世界,卻發生了另一種細微的改變。
“傳吾王之命,整軍拔營壘,開赴秣陵”韓信在帳間傳旨斥候命令。
“諾”;
……
九江軍中大營。
英布把劉邦通令重重地扔到案幾上,大罵:“想讓我出糧嗎?七、八萬開口,數日內便可吃光我九江國之骨渣“然后無奈地命令:“。”
“傳了本王的軍令,軍隊就回了,過了江就東進江東吧!”
過了二天,在項聲帶領殘余楚軍撤離陰陵的時間很快。就在他返回咸陽途中,被項羽迎至陰陵前,與項梁大戰于烏江下。結果以項羽戰敗而告終,并將自己和部下全部殺害。這是楚漢相爭中一次重要戰役。樊噲五千輕騎,已比劉邦主力部隊提前到了陰陵北城門下。
城頭上沒有人守衛,只有20多具尸體。“這是《三國演義》里對諸葛亮在白帝城時所做的描寫。但實際上,這座被稱為草船借箭之地并非空城。而是一座由士兵們修筑起來的堅固堡壘。就讓斥候攻城跑馬調查了一圈,確認了這是一座沒有人守衛的空城,然后再帶兵進城。
兵士把這20多具尸體拿出來的時候已經吐了出來。然后呈給樊噲。樊噲本是殺豬屠狗之輩,自跟隨劉邦起兵以來屠城不計其數。在這之前,他一直在做著自己的事情——殺了許多人。而這些人都是被劉邦俘虜來的,后來才知道他們也是被劉邦殺得精光的。因此,這一幕并沒有打動他的心。尸身上也系有布條,書有【屠我楚地鄉民,將以此結局】字樣。
面對空城,樊噲心生疑惑,詰問城內殘民,始知楚軍剛出陰陵。在他看來,陰陵離自己并不遙遠。因為這座空城距離陽山很近,而陰陵又距陽山不遠。因此樊綽懷疑城內有敵軍,便派人到城里調查了一番。但是他認為這是楚軍的主力部隊剛剛走了,因此不敢馬上追擊楚軍,只是派斥候去偵察。
陰陵小城完全容納了不超過10萬人的軍隊,因此楚軍主力部隊都駐守在城外。而且在楚軍攻占的過程中,該城受到了嚴格的警戒,不準任何人出入。城內居民也都不敢輕易出入。但有一天,城門外突然出現了一隊人馬,他們手持鐵棍,揮舞著大刀,向城里沖來,很快便把城墻沖毀,城破人亡。這使得前兩天楚軍主力部隊開始撤退這件事,城內老百姓完全不可能得知。
……
項羽目送最早的楚軍士兵上船。它是由大江兩岸收集而來,大大小小幾百條船組成。登船之人,虞姬也在其中。虞姬原指啥也不想先渡江,想跟項羽一起渡江。項羽知道,如果虞姬不能與自己同舟共濟,那么劉邦一定會在楚漢相爭時被殺得血本無歸。于是,項羽決定讓他最愛的美女做向導。項羽萬般無奈,命項莊強帶她上船。
渡船每次可渡送約5千人,約需20次才可渡。如果每次都能順利過江的話,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至少要經歷三次:第一次是從船首到船頭;第二次從艏到艉;第三次是從艉到頭。每批需1個時辰才能完成天黑后的航渡。因此都過大江幾乎要3天,這3天正是張江北魂穿霸王之后最著急的日子。
他讓人在暫建的簡易渡口外挖壕筑壘筑成殘月形簡易防御陣地拱衛渡口。當德軍逼近時,他立即組織步兵進行反擊。此時,后方還有一支部隊正在加緊準備進攻。他下令所有士兵迅速集結完畢;同時向前方發起攻擊。他們攜帶著重炮和機槍。拔出最精銳的五千步卒,在陣地后面擺出防御陣形晝夜維持,二千精銳騎兵還躲在陣內蘆葦蕩里,時刻準備著。
至第3日早晨,六、七萬楚軍已平安到達江東。這時隨著一聲轟鳴,從北方地平線飆出了前線人馬——是樊噲五千鐵騎。樊家軍是以項羽為統帥的楚兵中最精銳的一支部隊,在這次戰役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這天清晨卻突然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項王率領十萬大軍從長江南岸撤離!原來是自己派斥候騎兵追蹤項聲部多時,發現根本就不是楚軍主力部隊,急忙回到樊噲身邊匯報。
樊噲由此發現他有搞錯的危險,急忙率領五千鐵騎往南殺去。在楚漢戰爭中,他率領十萬人馬一路南下。到達漢中時。遇到了強大的敵軍——韓信和劉項軍隊的包圍。但樊雎沒有放棄前進的決心。到達烏江時,卻發現楚軍的主力部隊正橫渡長江,看來已是往事重重。在項羽卻月陣面前,樊噲不敢冒進。只能遠看,另派快馬傳訊給后方劉邦主營。
時光荏苒,樊噲看著楚軍成批地運走了。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應該發生的,但就在這時卻有一群人出現了——他們是來為自己送行的,而不是別的什么人。他們是什么時候到來的?最后,好像只有守在陣中的楚軍士兵了。
渡船又向岸上簡易碼頭靠近。樊噲見一群群楚軍離陣,涌向碼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立即下令士兵們從船頭到船尾迅速圍攏起來,準備發起沖擊。“殺!”一個聲音在營區上空響起。只見一名戰士拿著步槍沖進人群中。樊噲喊:“殺”發出沖鋒命令。
五千漢軍鐵騎如旋風般殺到楚軍卻月陣。在距離營門不遠的地方,一個巨大的坑道里出現了幾個年輕士兵的身影。這些人都是剛剛從軍營出來,他們正準備向后奔襲出去。但是,在接近時,壕溝土壘背后射出了一支箭矢,許多箭矢都很有力,很準確。
二百名疾風射手和六百名被選中的弓弩手,展開了對樊噲騎兵的高強度對射。這是漢王朝建立之初第一次大規模的步兵和騎軍對壘作戰,也是一次重大戰役中最激烈、最具震撼力的戰斗之一。在這次戰爭中,漢將趙佗率領數千大軍進攻匈奴。箭矢以驚悸呼嘯之聲射向漢軍騎兵或者馬匹。由于中箭或者馬匹負傷驚嚇,大量騎兵墜馬而死,許多人的身體被身后馬的鐵蹄踐踏得七零八落。
漢軍騎兵承受了兩、三波箭的相對射擊,在付出了近千條死傷之后,終于欺近了陣地壕溝前。他們要從這些土筑墻上翻越過去,就必須在一個大土堆上面站住腳。這個大土堆就是一座高達三十米多的土壘工事,它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城。策馬要跨越壕溝、土壘。
伴隨著楚軍陣地上暴喝般的口令,土壘后面伸出了無數根3米長的戟,把整個玄月陣打造成了蜷伏在地上的刺猬。
一漢軍騎兵坐騎已騰空而起,當前蹄踏在土壘上,兩長戟戟刃已刺向馬。由于有了土壘,坐騎動能轉化為勢能,不會給持戟楚兵以打擊。但這只是短暫的一瞬間,就有兩匹馬倒地摔成一團。其中一匹馬的頭從地上彈出;另外一匹馬卻安然無恙,并且繼續向前奔跑著。立馬漢兵卻一頭栽入馬中,由另外一戟就地劈頭。
又有漢軍騎騎生靈,見戟林時,急把馬蹄剎。它像一個小飛蛾一樣,在空中盤旋著,一會兒從草叢里鉆了出來;一會兒又從草叢中探出頭來;一會兒就飛到馬上,把馬鞭一甩,便撒腿就跑。而漢兵在其上只能飛跑,正在摔落在伸出戟刃上,剖開肚皮。
最前一眾騎生生一停,身后騎兵不能瞬間剎馬蹄。在這些騎手中,有許多是被人撞傷或踩傷的。很多撞傷了前面馬屁股,導致馬傷人飛悲劇發生。
跟進的漢騎只好放慢馬速,掉頭撤退。這時霸王暴喝:“打死!”他的戰馬被猛烈地撞了出去,瞬間化為一堆灰燼……這就是著名的烏桓騎兵戰歌《烏勒之戰》.烏桓人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們以游牧為生。蘆葦蕩里二千楚軍精騎著馬沖了過來。跟著烏騅馬,一騎跳出陣。
霸王呼嘯而過,大戟和烏騅馬劃過之處漢軍如秋風落葉一般,隨著血花、骨肉破碎的聲音,在馬背上飛舞。這一幕,是《三國演義》里最精彩的場面之一——項羽與韓信在馬群中殺得難解難解。雙方都想以死相拼。劉邦和項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勇猛!二千楚軍精騎在把背晾在了他們背上漢軍騎兵不客氣地用環首刀屠殺他們。
樊噲部很快就瓦解了,存活下來的人都策馬遠逃。他知道自己已經被敵人擊敗了。于是,他決定再不向北方走,而是要在這里安營扎寨。可是,當他看到周圍的形勢后,卻感到十分害怕。樊噲本來也是要組織反攻的,一看大勢已去他也掉轉馬頭向北跑去了。然后身子覺得胯下坐騎有了聲音,在馬的哀鳴中,全身騰空而起。
結果后面項羽掄起大戟生生砍斷了自己坐騎的2根馬股。
已倒在地的樊噲忍痛割愛,仍欲奮起頑強抵抗,項羽見身后無步兵跟從,不能叫人把其帶走。于是,項羽命令士兵們用鋒利的斧子砍去樊梨花頭部;用大鐵錘砸向樊梨花背部……“這不是在打仗嗎?“樊梨花被打得鼻青臉腫。記住了鴻門宴上的教訓,霸王毫不遲疑地揮舞著大戟,把它從膝上半尺處齊砍了下來。
這個樊噲,的確是個悍勇的一代。至如此田,猶欲翻之,而以手拔腰佩劍,欲斬烏騅之馬。他那兩柄匕首已是鋒利無比,但他還是被對方的雙刃刺得鮮血直流,倒在血泊之中。這對義士雖是恩將仇報,卻也不得不死。項羽冷冷哼唱,豈讓他傷及心愛的馬,飛出兩把戟再把他的雙臂捅破。
四腳朝天的樊噲這時竟沒有痛死,罵罵咧咧。但這時的霸王已經不是當年的項羽了,并沒有被他惹惱,嗤之以鼻。樊于急欲脫逃,被楚懷王所追。他將身側臥在地,雙手叉腰,兩眼緊閉。待到項羽從背后抽刀來殺時,才有所察覺。以大戟挑樊噲之帶,背殘軀于手,策馬歸去。
剩下漢軍騎兵早已經四潰,只剩下將近三千多具尸首與哀鳴呻吟般的受傷士兵。
殘陽似血,終于有了渡船背夕陽東渡,烏江江水之畔再也找不到任何楚軍士兵。
……
秣陵是戰國時召喚金陵的地方。秦時為楚國所置的一個縣,楚莊王遷都于此而得名;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設江寧府。秦始皇避諱有天子之氣,開山引水以破龍脈,改名秣陵。
眼下,項羽站在秣陵縣城南30里的龍藏浦入海口。龍藏浦,也就是后來著名的秦淮河。這里方圓20里處,已經受到項羽的軍事戒嚴命令,在整個荒野中只剩下項羽一人了。當時楚漢相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劉邦和項羽都想在這里建城垣,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地方離城墻很近,一旦遭到攻擊就會很快崩潰。這個時候他調出了系統面板,準備建造城市。
流光逸轉之間,一座長、寬各二里長的城池已矗立在這里。這座古城叫“龍藏浦”,意為鳳凰棲棲之地。它在南京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史料記載,明初建都于此,洪武八年(1375年)筑就。城墻仍以夯土城墻為主,但以寬闊護城河為界,從龍藏浦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