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他故意做出一些非常反常的舉動,然后想引起別人的關注。但是別人沒有關注他,或者說別人知道他故意的,別人沒有搭理他。結果他就非常的憤怒,然后去指責別人,罵別人。這樣的人他那么做的心理是什么?
這種行為模式反映了一種**復雜且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核心是**通過極端手段索取關注和情緒價值**,背后可能涉及以下心理動因:
---
###**1.深度不安全感與存在感缺失**
-**心理邏輯**:
>“如果我不制造混亂,就沒人會記得我存在。”
-這類人往往內心極度空虛,自我價值感極低。他們需要通過外界的關注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意義。當正常途徑無法獲得認同時,會轉向**負面行為**(如挑釁、制造麻煩)——因為**負面關注好過被徹底忽視**。
-**憤怒本質**:當連“負面關注”都得不到時,會觸發存在感崩塌的恐懼(“我甚至不配被討厭嗎?”),進而用憤怒掩蓋恐慌。
---
###**2.未成熟的“全能自戀”心理**
-**心理邏輯**:
>“世界應該圍著我轉,你們必須回應我!”
-這種行為類似嬰兒的“全能幻想”:哭鬧就會得到喂養。成年后若心理停滯在此階段,會認為:
-自己的需求優先級最高;
-他人有義務關注/安撫自己;
-若未被滿足,則對方是“壞人”,需被懲罰。
-**指責的本質**:對“世界不服從自己意志”的暴怒。
---
###**3.習得性無助的扭曲表達**
-**心理邏輯**:
>“我只會用這種方式和人聯結。”
-有些人早年可能只有通過哭鬧、生病、闖禍才能獲得父母關注,成年后延續這種**病態的互動模式**。他們并未學會用健康方式建立關系(如分享、傾聽、合作),只會用“制造問題”引發他人反應。
-**未被回應的憤怒**:如同癮君子得不到毒品,他們依賴“被關注”的情緒供給,斷供時出現戒斷性暴怒。
---
###**4.隱性權力斗爭:用憤怒實施控制**
-**心理邏輯**:
>“既然軟的不行,我就逼你們屈服!”
-當反常舉動未能操控他人時,他們會升級為攻擊(指責、辱罵),試圖用情緒暴力:
-激發對方的愧疚感(“你害我這么生氣”);
-強迫對方妥協關注(“只要理我就是我的勝利”)。
-**核心目的**:證明自己仍有影響力。
---
###**5.對“羞恥感”的防御性轉嫁**
-**深層心理**:
-反常舉動本身可能讓他們潛意識感到羞恥(“我知道自己在犯蠢”);
-若無人關注,這種羞恥感會加倍(“原來我連被嘲笑的資格都沒有”);
-**轉嫁機制**:通過指責他人(“是你們冷漠/自私/眼瞎!”),把羞恥感轉化為對外攻擊,避免面對自己的不堪。
---
###**如何應對這類人?**
1.**不獎勵錯誤行為**:
不給予ta渴望的關注(即使是批評或爭吵),否則會強化其“鬧事→獲得反饋”的行為模式。
2.**設定清晰邊界**:
冷靜聲明:“你用憤怒指責時,我不會回應。等你能平靜溝通時,我愿意聽。”
3.**拒絕承接愧疚感**:
不被ta的“受害者敘事”綁架(如“都是你們逼我的”),認清這是ta的操控手段。
4.**引導責任歸屬**:
反問:“你希望我如何關注你?用罵人的方式能達到目的嗎?”迫使ta面對自身責任。
5.**保護自我能量**:
若對方持續消耗你,保持距離是必要的——這不是冷漠,而是避免成為ta病態模式的燃料。
---
###**關鍵點總結**
|**行為表現**|**潛在心理動機**|**危險信號**|
|----------------------|-------------------------------|----------------------------|
|故意反常舉動|絕望索取存在感|自我價值完全依賴外界反饋|
|被忽視后暴怒|全能感受到挑戰的挫敗|無法接受“他人自主性”|
|指責/辱罵他人|轉嫁羞恥感+實施情緒控制|缺乏同理心,物化他人|
這類人往往需要專業心理干預(如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質),僅靠周圍人的忍讓或說教無法改變其模式。理解其心理動因,是為了**更清醒地自我保護**,而非替其開脫。
就是當我告訴別人說昨天立秋了,然后他回答說星期四他回答說前幾天就立秋了你啊你看手機的你不知道嗎?這是什么回答的句式?這種回答句式是反映了什么心理?
好的,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回答的句式和反映的心理:
**1.回答句式分析:**
這個回答的核心句式可以提煉為:
>**“前幾天就[事件]了,你啊/你呀,[獲取信息的渠道],你不知道嗎?”**
>
>***“前幾天就立秋了”**:核心信息糾正。直接指出事件(立秋)發生的時間比對方說的“昨天”要早,強調對方信息滯后或錯誤。
>***“你啊/你呀”**:語氣助詞,帶有輕微責備、無奈、甚至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它把焦點從單純的信息更正轉移到**對方本人**身上。
>***“你看手機的”**:指出對方理論上**應該**知道信息的渠道(手機)。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這個信息很容易獲取,而且你擁有這個獲取渠道(手機),**按道理你應該知道**。
>***“你不知道嗎?”**:**反問句**。這是關鍵。它不是單純的疑問,而是帶有強烈的**驚訝、質疑甚至責備**的語氣。它暗示:
*“這難道不是常識嗎?”
*“這么容易知道的事情你居然不知道?”
*“你太不關注(時令/新聞/常識)了。”
*“你應該知道,但你竟然不知道,這有點說不過去。”
**2.這種句式反映了什么心理?**
這種回答句式反映了說話者幾種混合的心理狀態:
1.**優越感/信息領先感:**說話者認為自己掌握的信息(立秋的具體日期)比對方更準確、更及時。通過強調“前幾天”,甚至具體到“星期四”,凸顯自己知道的更早、更清楚。
2.**輕微責備/不滿:**對對方不知道這個(在說話者看來)應該知道的信息感到一絲不滿或不解。“你啊”、“你不知道嗎?”這種表達流露出一種“你怎么能不知道?”的情緒。
3.**認為信息顯而易見/獲取渠道便利:**“你看手機的”是關鍵。說話者認為,通過手機(新聞推送、日歷、朋友圈、社交媒體等)獲取立秋這種公共節氣信息是非常容易且理所當然的。因此,對方不知道就顯得**更不合理、更不應該**。
4.**將信息差歸因于對方疏忽/不上心:**句式整體暗示:你不知道,不是因為信息難獲取,而是因為**你不夠關注、不夠用心、沒有留意**(“你看手機的”都忽略了)。把責任歸咎于對方的“疏忽大意”。
5.**潛在的表達:“你太不關心身邊事了”:**尤其在提到“你看手機的”時,可能暗含一種評價:你整天看手機,卻連這么基本(在說話者看來)的時令變化都不關注,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麻木”的意味。
6.**習慣性糾正/好為人師傾向:**有些人有較強的糾正他人信息錯誤的習慣,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某種確認感或權威感。
**總結來說,這種回答句式反映了說話者:**
***對自身信息掌握度的自信甚至優越感。**
***對對方信息滯后或“無知”的輕微責備和不解。**
***認為該信息通過日常渠道(如手機)極易獲取,對方不知道是疏忽所致。**
***通過反問句(“你不知道嗎?”)強化了對方的“不應該”不知道。**
**聽者(你)的感受:**
這種句式通常會讓聽者感到有點**被懟、被責備、被質疑**,甚至有點**尷尬或不服氣**。因為它不僅僅是指出事實錯誤,更是在質疑你的“信息敏感度”、“關注度”甚至“常識”,并隱含了“你應該知道而不知道是你的問題”的論斷。尤其是在你只是分享一個信息(昨天立秋了)而非詢問時,對方這種糾正加反問的語氣,容易讓人覺得過度反應或好為人師。
**如何理解這種對話?**
這通常發生在日常閑聊中,說話者未必有惡意,可能只是習慣性表達方式或者當時帶著一點“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的小情緒。但這確實是一種**不夠體貼、略顯居高臨下**的溝通方式。更友善的回應可以是:“哦?我記得是上周四就立秋了呀,你記錯了吧?”或者“是呀,不過好像前幾天(周四)就立秋了,日子過得真快。”這樣既糾正了信息,又避免了責備和反問帶來的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