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時候,在浙江金華義烏開始做二手房買賣,俗稱中介。房產中介行業內部,稱呼為“房產經紀人。”
靠促成二手房交易,或者房屋,廠房,寫字樓出售出租的交易,收取房客的傭金
記得上班第一天,學習的是關于房子的證件,知識,分為“40年商服用地”“50年商住兩用”“70年住宅房”“農村集體房屋”等等。
“40年商服用地,是分配不到學區的,也就是沒有附近公歷學區的入學資格。”
“50年商住兩用,是可以戶口遷入,就近的學區可以報名入學。”
“70年住宅是最好的,可以遷戶口,變成一名合格的本地人,使用年限比較長。”
“至于農村集體用房,當時是不能過戶,不能過戶,相當于不能買賣。”
接下來就是房產證了。
有的房產證,從房主買過來到出售,若是產證不滿兩年,稅費比較高,如果滿兩年,稅費相對來說比較便宜,比如120平方的住宅,未滿兩年的房產證,稅費可能要8萬,滿兩年,可能只需要2萬左右。
個稅、契稅。
房子的性質不同,稅費也會不同。
上班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熟悉工作城市的小區分布,和每個樓盤的位置。
比如義烏稠江當時有幾個老小小區,分別是:香山小區、金苑小區、鵬城小區、勝利一區、勝利二區。
新小區分別是新科花園、陽光都市公寓、香溪印象、萬達公寓、歐景名城、萬達華府等。
由于,我們公司在稠江經發大道,所以首先開始熟悉的就是稠江區域的小區。
直到如今,都記得,第一次帶客戶去看房,緊張、忐忑不安的心情,還好在公司經理的陪同下,順利完成,從那之后,開始了有信心,激情的開始。
成交的第一單,充滿了曲折,那是加入公司后一個月的月底,也是稠江,一個男性客戶,想買老小區,我帶他看了香山小區,接著又看了金苑小區的二樓一套房,客戶當時就很滿意金苑的那套房,直接想跟房東面談。
記得是108平方,邊套,三室一廳一廚房兩衛生間,房子裝修普通,房東早就搬走了,只有房東的親戚住在下面車庫內,是位老大爺。
當天客戶離開后,我抓緊時間聯系房東,記得那晚下雨,我就站在房子外面,衣服都淋濕了,等老大爺打電話,還好,半個小時后,約定好了雙方的見面,晚上七點的時候,在公司見到了房東和客戶,有驚無險的兩個小時談判價格,終于成交,人生中第一次,賣出一套二手房,很興奮,即便提成只有2000出頭。
接下來我整個義烏那里都跑,印著小紙條,一個小區接著一個小區的跑,只是后來經紀人競爭越來越強烈,時代總會淘汰一些弱者,這是必然的,而我也在半年不開單的情況下。
慢慢的退出來,房產中介行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還有客戶聯系我,問我那個小區有沒有房子賣,或者自己的小區,房子多少錢一平方,等等。
偶然我經過一個小區,依舊可以看到我的小紙條:“誠心求購本小區套房,電話:¥~……名字……”
也許這就是存在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