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謀反之名,故意牽連,大肆殺戮功臣。有一位老臣看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一個個的被抓了起來,自己也即將命歸九泉,心中酸楚無以言表,不禁老淚縱橫。
此舉驚動了大腳馬皇后和太子朱標。馬皇后以不吃酒肉為老臣祈福,打動了朱元璋;太子朱標是老臣的學生,以跳河自盡的方式,懇請放過他。朱元璋終于動了惻隱之心,免除了老臣死罪。但因其年事已高,最終還是病逝于發配茂州的路途中。
他名叫宋濂,祖籍金華潛溪,位居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明朝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其“當今文章第一”。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文名遠播國外。朝鮮、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
宋濂承啟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多源于佛、道二氏,根深自金華山黃大仙、積道山定光佛文化,屬浙東儒學婺州譜系,兼融性理之學、經世之學和事功之學于一體。
一、元炁和樸素唯物主義
宋濂是一位鉆研道家思想的學者,有仙華生、元貞子、元貞道士、仙華道士等別稱,曾登上金華山,探訪黃大仙赤松園遺跡。道家將金華山譽為名冠江南的道教圣地,金華洞位列“洞天福地”的第三十六洞天,黃大仙傳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松宮被譽為“江南道宮之冠”。
宋濂借用道家“元炁【qì】”理論,解釋自然觀現象,完善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將物質的本源歸集于“元炁”,鞏固了“炁”與“理”辯證統一的二元論。
二、“理”與“炁”相輔相成
“元炁”廣泛流傳于儒道思想中,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要素。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炁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基本形成于戰國時期宋钘、尹文的“心炁說”,發展于東漢末年王充的“元炁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炁本體論”。
《關尹子·六匕篇》曰:以一炁生萬物。元炁學說以元炁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炁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并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元炁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包括萬物生成、自然現象、生命起源、生物現象作出樸素唯物主義解釋,主張物質和精神是統一的。
“理”通過“炁”影響萬物運動。宋濂認為“理”即“天地之心”,是絕對的。自然界因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而充滿生機。他認為,求道問學,修養道德,就在于個體能否體認“天地之心”,而使吾心(個體意識)能夠沖然(謙虛)、淵然(靜默)、渾然(完整)、凝然(堅定)、充然(滿足)。茍能如此,人便能與天地并運,與日月并明,與四時并行,于是便實現了“君子之道”。
個體之所以能體認“天地之心”,則是因為吾心本具“太極”,它無大不包,無小不涵,能與天地之“太極”相應。《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的實質就是記錄“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經與“心”同樣具有絕對性,“心之為經,經之為心”,如形影不可分離。
宋濂“耕讀求真”的治學思想和態度,反映了金華朱學重經史的傳統。
三、華夏古典思想大一統
宋濂精于佛學,自號無相居士,向朱元璋推薦《楞伽經》等釋家名著。朱元璋認可當時儒釋道三者并天下的局面,將宋濂稱為“宋和尚”。
自兩宋以來,浙江金華積道山一直是佛法興盛的寶地,有“豬頭和尚”的傳奇。豬頭和尚乃婺州金華人,“嗜豬頭,一噉數枚,俗號豬頭和尚”。由于此人好言吉兇,經常能夠靈驗,因此被視為定光佛的化身。宋時因地方官之請,于元符年間勅賜“慧通大師”。據《光緒金華縣志》記載,相傳定光佛于積道山成道,為三佛地之一。隨后,定光佛信仰南下閩臺地區,逐漸影響客家信仰。
宋濂熱心于倡導佛教破二邊的不二法門,以佛教為“人道之門”。因而宋濂之學兼有朱學、陸學的特點,并受佛學的影響。其學說為元代“朱陸合流”,過渡到明中期“王陽明心學”,打下了里程碑意義。
在宋濂的學術著作《宋學士文集》中,涉及佛禪思想的,比例在二成以上。宋濂初名為壽,意為永明延壽禪師轉世,后來才改為濂。他就是在延壽禪師佛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儒釋道三家思想沒有主次之分,可融為一體,從而達到于天下之書沒有不讀之境地。如同延壽禪師一樣,吸收各家各路先輩之精華,為其所用。只是延壽禪師囿于佛學,而宋濂成為集儒釋道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宋濂與李漁,是明代金華最有名的文人墨客。宋濂生活在元末明初,李漁則是生活在明末清初;宋濂居明初首相,李漁遠離朝廷終成戲曲大家。宋濂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明清兩代,華夏古典思想大一統的歷史趨勢,為本書的理論基礎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