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退休工人的故事(下)
老李是絕對尊重知識的人。
無論是剛剛轉業進入電力行業,面對線路的接拆,還是對于設備的操作,當年手把手教他的老師傅,他非常的尊重。
無論是在那個年代,還是他退休之時,有人愿意教,都意味著有人愿意給你一個新的機遇。
1957年,縣城里第一盞電燈照亮了城市的夜晚。
1965年4月25日,本縣第一個國營電站建成投產,老李在這個電站一直干到了退休。
在正式入廠之前,老李還干過一段時間的農村電工。
每天騎著二八大杠,背著軍綠的電工包,車后座捆著電線和踩板,在各個村里給人家接線,安裝電表,接電燈和開關。
當“啪”的一聲,開關線被拉下時,那被松明子、煤油燈、菜油燈等照明工具熏得四壁焦黑的房間里,第一次迎來了光明。
那光現在想來,因為燈泡瓦數的原因,實在是有些昏暗,但是那燈光確確實實,照亮了大人和孩子的眼睛,還有心靈。
當時,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難,在接通電線前,家里唯一的電器是手電筒,可絕對不是夸張。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每當他給一家人接通電燈時,主人家都會激動的要按照少數民族的禮節,來客殺生,當然最高規格是殺四只腳(豬牛羊),條件困難,用來下蛋換鹽巴火柴的雞(兩只腳),咬著牙齒,還是能殺上一只的。
老李不是黨員,但部隊生活教會他一個道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他拿國家的工資,是公家人,給群眾接線裝電燈,是組織給他安排的任務,他的職責是全力以赴的完成任務,而不是從本就艱難的老百姓家中,理直氣壯的占上一些便宜。
所以他落荒而逃。
大兒子聽村子里的人說:“你爹去給人家裝電燈,人家要給他殺雞吃哩。”
大兒子信以為真,吵著鬧著要和老李一起去,要吃雞大腿,他終究沒有吃到雞大腿,屁股上被老李滿是老繭的手狠狠的打了幾下。
后來轉進電站,對于電站里的臟活累活,老李搶著干,有危險的工作,老李總是沖在前面,職業生涯中,多次獲得優秀表彰,工作多年,他在電站救過落水的人,也在半夜值班撈渣撈到過死人,他的敬業在公司出了名。
電站里面本來有很多荒地,老李全部給開墾了出來,用來種菜。
綠油油的菜,讓同事們心生羨慕,誰家有個需要,都給老李說:“老李哥,你的菜好新鮮哦,我扯一把去煮面條哈。”
老李哈哈笑道:“都是自家的,要吃隨便砍,不要客氣。”
每次休班,他都會滿滿的裝上兩蛇皮袋的菜,拉回農村家中喂豬,這樣的話,妻子就可以少去找兩趟豬草。
正是他吃夠了生活的苦,所以兩個兒子在讀書的第一天,他給老師說的原話就是:“老師,麻煩您吶,這個娃兒讀書不認真、不聽話,你就狠狠的打啊。”
他是個理念很樸實的人,本著“黃荊條子出好人”的古訓,教育的方式也非常簡單粗暴,也就是妻子講道理,他動手,打斷了不少的竹棍、木棍、電線。
大兒子是村里第一個中專生,也是村里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分配工作的中專生。
小兒子是村里第一個大專生,畢業后在工地上干了兩年,最后成功考編。
很多年前,在年輕的老李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工人或機關。
多年以后,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子承父業,一個走了老李未曾選擇的路。
從那個時候開始,村里人開始逐漸改變讀書不如喂豬的觀念,讀書的孩子也多了起來。
老李在退休之后,反而忙了起來,村里有個紅白喜事,主人家都會跑到家里來請他去記賬。
這么多年的接觸,村里當年那么看重的民族之別,早就煙消云散,老李的為人處世,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相信這個曾經的外鄉人正直可靠。
---
老李的職業生涯很單一,卻也不缺乏一波三折。
在小兒子讀初中時,遇到了國企改革,老李初中學歷,成為需要被精簡的那一批人,而他們空出來的崗位上,會來一批更年輕、學歷更高、精力更旺盛的年輕人。
國家需要更快的發展,必然要甩下一些包袱。
很不幸,老李就是要在這個時候做出抉擇。
是痛快的買斷工齡,還是內退(發基本工資,到工齡到的時候,辦退休手續)
此時的老李,正處在極為困難的處境,大兒子在外面讀中專,小兒子讀初中。
一旦買斷或者內退,老李整個家庭的運轉都要遭受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公司開展談話,疏導情緒的時候,老李沒有吵鬧,更沒有對著別人破口大罵。
說一千道一萬。
刀子不扎到自己身上,是不會感覺到疼的,對于已經上了二十多年班的老李,或者說像老李這一類老工人來說。
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上班節奏和工作內容,除了電力上的工作,他們做不來其他的,同時因為年齡的原因,再學習新事物,精力已經大不如前。
老李完全能預料到,離開他熟悉的崗位,他會多不習慣,多難受,后面的生活會多艱難。
但是他沒有提,而是帶頭在內退協議上簽了字,眾人愕然,原本準備了許久的話,一點都沒有派上用場,因為在研究會上,大家都覺得,像老李這樣的家庭,老婆沒工作在農村、兩個娃娃讀書、農村里面地還不多的人,可能是最難搞定的那批人。
部隊鍛煉得老李鐵骨錚錚。
既然國家有這樣的決定,那么他這個曾經的軍人,必須要無條件去擁護和支持。很多時候,小家庭的犧牲本來就是對大家庭的一種奉獻!
幼年困苦、青年從軍、中年下崗。
這些困難不僅沒有打倒他,還讓他在困苦之中,汲取到了更強大的力量!
收入低了,那就去找收入。
沒有工作了,那就去找工作。
記憶在這段歲月里,反而變得模糊了。
老李買了二手三輪車跑運輸、在工地上打過風鉆、硬是在山地里種了十畝烤煙、夏天的時候,他用閑暇的時間去山上撿菌子換錢。
老李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他不會做生意,但也不會偷奸耍滑、更不會自暴自棄。
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樸實道理。
而他,做到了。
家里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大兒子出來工作,努力的補貼弟弟讀書。
小兒子畢業之后,毫不猶豫的上了工地,開始了先就業再擇業的磨煉。
而老李也到了退休年齡,終于可以歇一口氣了。
但老李卻更忙了,忙著帶孫、忙著種地、忙著養羊,他堅定的認為,雖然自己退休了,但是心中還是牽掛著子孫,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關愛下一代。
他從不覺得自己累,這就是中國的父母,他們晚年的快樂,和子女的未來是密不可分的。
而,老李當年工作的電站,已經因為裝機太小,被時代淘汰,在原址上建起了物流中心,不遠的金沙江上,中國第四、世界第七的烏東德水電站正在建設中。
老李曾經要戰戰兢兢去攀爬的懸崖,現在開發成了景區,吸引著游客前來康養體驗,寬敞便捷的村道,極大的便利了村民的出行。
老李門前曾經被礦車壓得坑坑洼洼的公路,愈發平整了,在離著公路不遠的地方,高速公路已經拔地而起,竣工在即。
老李是一個退休工人,這些大項目,老李并未直接參與其中,他常說:“我是一顆螺絲釘,其他大的我管不了,但我要把螺絲釘的職責做好!”
這就是老李的故事,他的事跡沒有傳奇,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顆螺絲釘,像他這樣經歷的人,全國不知凡幾,但就是這些平凡的人們,無論是什么民族,什么省份,正是這些螺絲釘們,兢兢業業做好了自己的本分。
這個國家才越來越好。
人民的生活才越來越幸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