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至第十四天:飯桶重生新世界,決心修道看美女
這一篇記錄了我寫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的經過。
【計劃與實施】
首先說說這幾章是怎么設計的吧。
經過多次的修訂,和實際寫作時的檢驗後,形成的大綱是這樣的:
「為了活下去,飯桶決定選擇通過看美女來修行」
這一句話,就是這整個場景一開始設計的起點。
作為後面故事的開篇,這一句話給出了主角之後的目標(修行)、方式(看美女)和原因(活下去)。
只要這三個因素在前面塑造得好,後面就會源源不絕地推動整個故事發展下去,一直到最終的高潮。
好!那么接下來,我進一步地給這句話填充了一些細節。
******
******
「暴風雨:飯桶被污蔑為色狼,遭到門派的追捕」
「死亡賭注:他如果不修道,就會被捉去當苦力」
「不歸之門:他最後選擇用看美女來修道」
這三個情節,概括了我在開篇需要講的故事內容。
暴風雨,嘩地一聲忽然到來,給主角原本平靜的生活帶來死亡的陰影。
死亡賭注,給了主角兩條路,一條通往暴風雨帶來的死亡,一條通往未知的旅程。
不歸之門,主角最終確定一個實現目標的方式,開始了這段旅程。
這三段內容,構成了主角從原因、目標和方式的完整邏輯鏈。
我這段開篇,暴風雨主要體現在第一章(飯桶誤闖浴室被捉)、第三章(青水宗審問飯桶);讓飯桶從一個普通大學生,變成被懸賞的罪犯+需要在新世界求生的小白。
死亡賭注,則是從第六章(118歲的我留下的信)開始,接著第八章(修道之路),慢慢指出第一條道路(修道);從第十章一直到第十二章(懸賞令、黑衣人、眾人捉飯桶),慢慢指出第二條道路(苦力,相等于白重生了,接近于死)
不歸之門,則是從第十二章(飯桶的獨白),到第十四章(道觀兒子的御風之術和看完告示的獨白),確定了以看美女來修道。
中間的第二章(與烏鴉在柴房的對話)、第四章(與烏鴉在房間的對話)、第五章(看118歲的我留下的信)、第七章(作為恩人的對話)、第九章(青水宗)、第十三章(逃跑),主要是補充設定,提供合理性。
******
******
好,那么再進一步,我將這三個情節,拓展為兩個沖突場景+後續場景
{沖突場景1}
「渴望:飯桶希望明白自己的處境」
「障礙:未知、烏鴉的一些不合作態度、兇狠的青水宗眾人、可能會翻臉的道長」
「行動1:飯桶與烏鴉問答,了解了自己的來歷」
「行動2:飯桶與青水宗問答,了解了自己誤闖的地方和威脅」
「行動3:飯桶閱讀信紙,了解了自己的來歷、處境和方向」
「行動4:飯桶與道長問答,了解了自己的長期飯票」
「結局:飯桶被追捕、要獨自求活、在道觀獲得了暫時的安定」
{後續場景1}
「感覺:飯桶感覺到危險、感覺到迷茫、感覺到安心」
「困境:飯桶發現自己無法解釋誤會、無法回去舊世界、不需要擔心生存」
「希望:烏鴉定位器好了、118歲自己留了一封信,信里建議修道」
「新目標:飯桶決定逃跑、決定過新生活、決定問問如何修道」
注:行動部分因為太長,所以分了1、2、3、4出來
好,先來解釋一下這段計劃的內容,我用一條主線把它串起來。
“飯桶為了了解自己的處境,對抗未知。”
首先,沖突從渴望和障礙開始。
---飯桶想要了解自己處境的渴望是這一個沖突的核心,他因為要解答“我現在在那里”這個問題,不斷地行動。
在過程中,他遇到了很多阻礙,阻止他了解自己的處境。
---這里面,我們選擇未知來做例子說明。飯桶對現狀的未知,是他最大的障礙,因為他什么都不知道。
為此他采取了很多行動,解決這些阻礙。
---飯桶不斷地問烏鴉,不斷地閱讀信紙。
最後,他得到了結局。
---他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為什么會來和怎么來的了。
沖突結束了,進入後續。
結局帶給他一個感覺。
---飯桶覺得很迷茫,因為他發現自己要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發現陷入困境,他回不去了。
---飯桶意識到自己那個世界,已經是八十年前了,時間不能倒退。
一個新希望讓他意識到可以往另一個方向走
---118歲的我留的信,建議飯桶去修道
他往一個新目標前進,進入下一段沖突。
---飯桶開始試著探討修道的事情
好!上面就是對于這一大段的解釋。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些場景的內容,讓整個故事不斷往前推進,確定了整個劇情的張力。
***
下面是第二個場景+後續的設計
{沖突場景2}
「渴望:飯桶希望安心活下去,找到未來的方向」
「障礙:懸賞令、修道之路的未知、黑衣人、捉住飯桶的眾人和陸道長」
「行動1:飯桶遵從道長指示深居簡出,避開眾人」
「行動2:飯桶翻閱真清宗書籍,想要多了解一點」
「行動3:飯桶冷靜回答黑衣人問題」
「結局:飯桶暫時獲得了一段平靜的日子、了解了真清宗門法的主要內容、落入黑衣人設下的局被關起來」
「後續場景1」
「感覺:飯桶感覺到灰心」
「困境:飯桶發現自己不可能呆在全清觀,也不可能認命」
「希望:道長兒子到來帶他進地道,用御風之術送他逃跑」
「新目標:飯桶扮成雜工逃往小芒山,決心用看美女修道」
******
******
上面提到了三個層面的設計:一句話、三情節、沖突+後續,依次對應越來越詳細的大綱。
下面談一下這三個設計的作用吧
通常,如果寫得好,雖然我不知道具體是對應上了那一層的設計,但是我會有個直覺,就是“這樣故事就能往前走了”。
反過來,如果我寫得偏離了設計,或者剛好寫到某個設計結束需要接下一個設計的時候,我會感覺到“這個故事變弱了,好像很難往前走。”
我感到最迷茫的時候就是寫完第九章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雖然不知道已經寫到了哪一個沖突,是不是寫到了死亡賭注,但就感覺往下沒東西寫了。
現在看回去,其實第九章剛好是上一個沖突+場景結束的時候,也剛剛好是暴風雨結束的時候,也剛剛好是一句話的“要活下去”結束的時候,所有故事的動力都弱了,所以才會感覺到沒有東西能寫了。
結論是,這三個設計,或者說不同層面的大綱,就像方程里面三種不同的限制條件,寫作時需要滿足每一層,整體的主旨、邏輯和張力才足夠。
一句話像靈魂,決定了整個故事的核心,寫偏了這個核心,故事的整個主旨就弱了。
三情節像骨頭,決定了整個故事的框架,寫偏了這個框架,故事的整體邏輯就弱了。
沖突+後續像血肉,決定了整個故事的內容,寫偏了這個內容,故事的整體張力就弱了。
所以寫作時,需要同時滿足這三層大綱的設計,故事才會比較好看。
這三個設計其實不一一對應,譬如說三情節中的死亡賭注不完全對應任何一個沖突或者後續。
因此,我不能簡化,只能在寫的時候,心中同時裝著這三個設計,綜合地來調整文章的進度。
******
******
我在定好大綱之後,是怎么使用的呢?
這些雖然是寫作前設計的大綱,但是寫作時是不能死硬地跟著走的。
我嘗試過,最後寫出來的故事很難看,也很奇怪。
最後,只能是任憑故事自己發展,根據自己腦里模糊的感覺調一調。
有一點像煮菜,不能死板地跟著時間和配料來掌握整體火候和味道,只能是靠感覺。
寫的時候,我可能只有一種模糊的感覺,“感覺暴風雨應該寫完了吧?”“我感覺飯桶的目標好像有了”“奇怪,為什么沖突沒有起來”這樣子。
真正寫沒寫完,只有等到這一整個篇章結束之後,可能才能下個定論。
而在實際寫作的時候,越細的大綱,變動也就越多。
一句話大綱始終都沒變過。
三情節大綱,則稍微有些調整。
沖突+後續大綱,本來在開篇只設計了一個,後來寫著寫著覺得不對,實在沒辦法,最後寫了兩個沖突+後續。
******
******
上面說了我設計整個開篇的過程,下面說說感想吧。
這次開新書,我是第一次把日更作為目標。
就是說,寧可放棄一點質量,也要堅持日更。
這樣慢慢寫下來,我這十幾天寫的量,比我過去幾個月寫得都多。
剛才提到的三層設計,也是通過這一次完整的寫下來,才慢慢固定下來的。
之前一直是不同層的設計之間頻繁打架……
結果最後就拖延……拖延到最後就寫不出來了……
接下來,也會繼續日更寫故事的。
開篇之後的情節,我可以算是第一次寫,希望能寫好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