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90后、00后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人,余華也曾經對于中國式催婚進行了分析:愛不愛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結了。過的幸不幸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結了。有錢沒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接了。
被催婚大法攻擊的焦頭爛額的90后、00后們,對于相親和父母總會再次談崩,雙方陷入煎熬。總有爆發,互相體諒怎么就這么難。
中國式的父母,子女的婚姻怎么就變成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好像只要結了婚就圓滿了,婚姻的質量反倒成為了其次。越來越理解,為什么會有人在這種催促中產生的精神心理性疾病。
而在六七十年代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農村相親只要成分好,有飯吃。這也成為了多數人家嫁女的主要條件。只要當爹的經過一番考察,覺得男家有解決溫飽的能力,不管女兒心里怎么想,便當家作主拍了板。
但不同的是,城里人把相親稱作“交朋友”,既然是交朋友,也就比農村實地考察的相親多了一些輕松愉悅,沒有那么的情感綁架與包袱。
當時也盛產一句話:終身大事倍心牽,嫁個貧農意滿。地主家庭圈外,工農階級排前。到了父母那一代相親,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情感需求迅速膨脹。
事業、收入、戶口等逐漸成為擇偶時的主要考慮因素。但仍舊保留著上一代人的相親思想,一代接著一代的影響著。
到了如今的年代,大齡剩男剩女越來越多,還有離異的朋友們也越來越多,總感覺到結婚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路程。不知道是當今社會的人對婚姻失望了,見得多了婚姻里的不幸,女性力量的崛起,拿起反抗的勇氣。
先說下老思想,父輩老思想是必須要結婚,結了婚有了后代,也就老有所依,也能延續后代。
這種思想是當時社會以及從古至今的思想。
中國講究“孝”,古人有二十四孝,那么按照老思想所講,不結婚就是不孝,不能給父母養老,也不能給家族添后代。
所以說結婚是父母年代看的很重的一件事情。改革大開放時,國外的一些思想進入,結婚不僅僅是為了留后,還是為了自己。
這也是人性比較自私的一種作法了,按當時的社會背景下,25歲沒結婚已經是超大齡,自己或父母都會受到其他人的恥笑,也是給家庭蒙羞的事情。
新思想,起源于90后的人們,成長環境不一樣,受教育程度不一樣,女性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老社會的一套已經無法拘束90后的年輕人,于是早戀開始出現了。大家的思想也有所改變。
不在為大家庭,而是開始為了自己,從大家庭發展成為小家庭,是計劃生育的結果。幾乎的獨生子女都是90后、00后的成長環境,想法很獨立,向往自由與愛。
00后的崛起,生活方式又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婚姻的想法也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考慮到經濟問題,個人情感的寄托需求,如果一個人過得好,又找了一個人,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那就不找了,可以說是看的很清楚的一代人。
而離婚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大齡單身也越來越多,不久發現結婚的目的不是單一化,不結婚的原因也是多樣化的,可以說,結婚與不結婚,與別人沒關系,而是人的思想與環境。
從結婚養兒防老與結婚養兒不一定能防老,從結婚生子到結婚丁克等婚姻形式也踴躍而出,現代社會也已經包容了這些現象,也深入了這種思想。
那么,現在新思想正好與老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對立。婚姻問題也在新思想中逐漸產生。最終還是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想法,選擇自己最合適的就好,畢竟自己的人生之路,是靠自己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