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個寺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每次挑滿一缸水可以用一個月。所以他每月只下山挑一次水,每次挑三趟就可以了。
后來廟里來了一個小和尚,用水比較多,老和尚要求小和尚每天都要把水缸挑滿。小和尚也很勤快,每天都下山挑三趟水。
過了一段時間廟里又來了一個小和尚。老和尚要求兩個小和尚每天要把水缸挑滿。兩個小和尚經過商量了之后,決定每天兩個人一起下山抬水,這樣既省事又都不吃虧。
又過了一段時間,寺廟里又來了一個小和尚,水缸里的水更不夠用了。老和尚看著三個小和尚,讓他們提出一個每天把水缸挑滿的辦法。三個小和尚商量了半天,也找不出來一個比較合適的辦法。因為誰也不想吃虧。
老和尚看三個小和尚沒有好辦法,便請三個小和吃饅頭,一頓每人只能吃一個,另外每人有一碟小菜。吃完飯后每個人又發了一個蘋果。這時老和尚問小和尚們吃好了嗎?小和尚們點點頭。老和尚讓小和尚們從庫房里又搬出了兩口大水缸,然后對小和尚們說,以后每人每天把一個水缸挑滿就可以每天每頓吃一個饅頭,一個小菜和一個水果。挑一趟,只能吃一頓,挑兩趟,能吃兩頓,挑三趟,能吃三頓。一趟不挑,則一頓也不能吃。三個小和尚見伙食比以前好很多便同意了。
這樣三個小和尚每天挑三趟水,吃得很開心。過了一段時間,小和尚們力氣見長,但食量也見長,每天挑三趟水越發輕松,卻更容易感到餓,每頓一個饅頭已吃不飽了。老和尚讓小和尚又從庫房里搬出了三口大水缸,并對他們說,每人每天挑滿兩缸水,則每人每頓就可以吃兩個饅頭。三個小和尚都愿意每天挑滿兩缸水,因為他們都想每人每頓吃兩個饅頭。
這樣寺廟里的水開始多起來,老和尚種了些菜,又種了些瓜果。寺廟環境好了,來寺廟的香客慢慢多起來。小和尚們每天念經,打掃寺廟,開始忙碌起來。這樣每天每人每頓吃兩個饅頭就不太經餓了。老和尚讓小和尚們又搬出了三口大水缸來,并對他們說,若每人每天挑滿三大缸水就可以每人每頓吃三個饅頭。三個小和尚都同意每天挑滿三大缸水。
這樣,三個小和尚每天天蒙蒙亮就起來下山挑水。每次來回挑九趟,在早課前把三缸水挑滿。然后每頓吃三個饅頭,平時念經,打掃寺廟時也不覺得餓了。
由于寺廟里的水多起來,老和尚又在寺廟里種了些花草樹木,寺廟的環境更好了。老和尚讓小和尚們按比市場較低的價格向香客們提供上香用的貢花,貢果,以及香客們用的齋飯。這樣寺廟里的收入及香客們捐的香油錢和往功德箱里投放的功德錢慢慢多了起來。寺廟里的收入老和尚存了起來,香油錢和功德錢用了修繕寺廟及為香客念經祈禱用。
幾年之后,三個小和尚都長大了,他們雖然都誦讀了很多經文,但外面的世界也令他們很向往。老和尚對三個長大的小和尚說,如果他們可以找到不用下山挑水就有水吃的辦法并做到了,那么他將允許做到的人下山還俗,并給他們一筆還俗安置費用。三個小和尚回到各自屋里開始想辦法。
第一個小和尚沐浴齋戒抄了一百篇《金剛經》和一百篇《妙法蓮花經》及一千篇佛教十誡,然后又全部放在佛像前每日念經供奉了一百天,挑了一個吉日用布袋裝好經文下山,去集市的熱鬧口擺攤送經化緣,并用紅布寫了“給寺廟打水井,下山贈經化緣十萬元,經書已佛前供奉百日,信則靈,保出入平安”的長條橫幅。小和尚準備給山上的寺廟里打一口水井,人工加材料費至少十萬元。所以他又在一塊木板上貼出告示:至少捐五百元的人,可以獲贈一本在佛像前供奉了百日的手抄佛經《妙法蓮花經》。至少捐一百元,不到五百元的人,可以獲贈一本在佛像前供奉了百日的手抄佛經《金剛經》。至少捐千元以上的人可同時獲贈兩本佛經。而不到百元的人可得一篇《佛教十誡》。兩種經文都珍貴,只是手抄的厚薄不同而已。很多出門在外,心里祈求出入平安的人都捐了錢領了一本或兩本佛經。
很多過往市集的人還是很恭敬地捐了錢,并各自領了一本或兩本經文。當布袋里的經書都贈完了,布袋里的錢袋子里也裝了約二十萬元的善款。小和尚收了攤,找了會打井的師傅請他帶人去寺廟包工包料打水井。工程完工后按實際結算。打井師傅帶人和物料上山給寺廟打了四口井,住宿區一個,寺廟廚房一個,食堂一個,菜園子里一個。物料人工及伙食等算下來,剛好約二十萬元。第一個小和尚順利完成了寺廟用水不需要下山挑水的任務。
老和尚很高興,從寺廟的日常收入中拿了十萬元給第一個小和尚,準允他還俗下山了。
第二個小和尚也沒閑著。他每日天不亮就上山砍柴并采集菌菇,回來將木柴處理整齊,并將采回的菌菇鋪在簸萁中晾曬。每個月將木柴及曬干的菌菇用手推車裝好推下山去市集上賣兩三次。處理整齊的木柴和曬干的菌菇都很貴,每個月可以各賣到一萬元,十個月下來也攢了約二十萬元。第二個小和尚請了木工師傅和石匠師傅,在山腳下的水塘邊做了一個木制水車,又沿著山路旁修了一條石板渠,把水從山下引到寺廟里,在寺廟里修了一個大水池用來蓄水。這樣山下水車一轉,山上的水池里就可以蓄水了。住宿區,廚房,食堂及菜園子的水房里都按了通水管道,擰開水龍頭就能用水了。整套工程也花了約二十萬元,第二個小和尚付了所有的工程款,老和尚非常高興,給了第二個小和尚十萬元錢,準許他還俗下山去了。
這時已過去了一年多快兩年了,第三個小和尚也沒閑著。他用庫房里的紙張和顏料畫各種佛像和菩薩,金剛,羅漢等,每天至少畫二十幅,每十天去山下的市集售賣一次,每幅二百元。一年多兩年總共畫了約一萬六千多張,收到款項約三十三萬元。第三個小和尚花二十萬元在山下買下一家礦泉水生產廠家的一部分股權,并要求每日往山上的寺廟送一百桶桶裝水做為股東分紅的方式,同時免費贈送了寺廟一百個配套的飲水機。這樣每件宿舍,廚房,食堂,菜園子及寺廟的大殿,偏殿,藏經閣等地方每天都能用到送來的新鮮礦泉水。還多出了幾十桶,一部分桶裝水放在庫房里備用,并為一部分桶裝水又申請了一個小賣部,用于對外賣飲料,咖啡,茶水等。小和尚又花了十三萬元從山下到寺廟修了一條車道,方便每天一百桶桶裝水從山下運上山。這樣,寺廟里每天都能喝到干凈的礦泉水了。老和尚很滿意,給了第三個小和尚十萬元錢,準許他還俗下山去了。
寺廟里后面來的和尚們再也不用操心寺廟用水的事情了。老和尚請石匠用石頭雕刻了三個小和尚的雕像放在寺廟門口,以紀念他們對寺廟用水所做出過的種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