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昨晚失眠到凌晨三點,一直在思考我們的生活為什么如此的無聊,內心如此的空洞,輾轉反側終于想到了有可能存在問題的地方。
才幾個月的時間,明顯感覺到孩子提筆寫作文不知道寫什么,AI的誕生,讓以前翻閱作文書的習慣也被厭棄了,誰不喜歡更快、更簡潔明了、更能貼近自身想法的AI,但有沒有想過,那些機器堆砌出來的華麗辭藻,也逐漸喪失了人類溫度。
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我們被束縛在了機械的節奏中無法脫困。我們像小時候玩兒電池用盡后的時鐘一樣,快速地旋轉著齒輪,根本沒有心思看每小時,對應的每分鐘,每分鐘對應的秒針,每一秒我們都可以過得非常非常精彩,每一秒我們都可以思考。
回到那個話題,是什么讓我們越來越空洞?短視頻短劇的興起,?AI走進了生活?飛速奔跑的高鐵?拿起手機就能讓食物送到嘴邊的便捷?我把這些稱為一步登天。如果倒回去,你愿不愿意回到寫信的時代?因為不能像微信一樣秒回,因為一封信到達的速度那么那么慢,我們才會有那么多的話寫到信里面去,才會盡可能詳細地描述近況,表達想法,郵票還有人記得嗎?信封信紙那些細節,都無不透露著細膩的想法。
3個多小時是包頭到BJ的時長,高鐵縮短了我們的乘車時間,讓我們把時間壓縮的更緊了,沒有反應,毫無征兆,麻木下進行的,我們還為此歡呼過,原本一個星期才能完成事,兩天全部做完了,剩余幾天不是空出來了,是有了新的事情填補了上去。電影院效應,你總覺得你爭取了更多時間,事實是,大家都跟著站起來,內卷就形成了。
短視頻與短劇的興起,提高了我們的翻閱速度,那些信息從腦海中快速閃過,連影子都不剩,最后連拿起書的能力都在被摧毀,這也是我經常對彈琴彈得很快,還覺得自己很酷的刁寶兒說“彈那么快?還有細節可品嗎?”美的語言,美的音樂,需要細品,我能勸住孩子,卻勸不住麻木我們的“”快餐文化”。
微信與朋友圈最早出來的時候,我們按著和對講機一樣的按鍵,隨時隨地與朋友互相“騷擾”著,可現在的朋友圈,大部分被宣傳廣告占據,記錄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少,發點什么要分組設置權限,長文越來越少,我們還要建立人設管理,直到無語,不發,這不是成熟,這是內心空洞,語言退化的表現。微信剛剛使用時,我們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變得這么近又那么遠嗎,遠到點贊都要思考,遠到不敢表達,遠到在也沒有了看到消息的激動心情嗎。
一個時代造就一批人。我有點可憐我的孩子,她還不是太懂語言的美。我盡可能在家里和她聊各種各樣的話題,盡可能讓她詳細精準描述自己的想法。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她用“那咋了,還好吧,躺平了,包的,YYDS,666”來與我對話。不僅是孩子,連我自己也會圖省事,用“還好吧”,把所有的對話封死,尤其是玩手機的時候,此刻空洞的形成閉環了。如果不是半夜腦子處于活躍期,拋開手機深度思考,大概永遠也想不通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或許答案藏在“慢”里,超一線城市是很多人的天花板,在我這是地板。我的天花板,在自己種的菜園子里,等待成熟的蘋果里,雨后采蘑菇的口袋里,趕羊上山吃草的腳步里。幾本書,無需手機,轉著電線桿找信號的黑白電視機里。
或許答案在“語言”里。從現在開始,好好說話,試著不用表情包,用盡可能豐富的語言,表達贊美,表達熱愛,表達想法,找回活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