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眼中釘肉中刺
“你們都是群白眼狼!不是你們這些人,他們何至于喪命!”
張虎眼中含淚,手指顫抖地指向那些躺在地上的士兵尸體。
四周,那些流民中,有干癟枯槁的老人,也有不懂事的孩子,跟在家人身后,哭著喊著爬向那些倒下的尸體,嘶吼痛哭,悲痛欲絕。
白昊陽心情沉痛,但當他再睜開眼時,眼中已無一絲情感波動,只剩下冰冷的命令:“來人,把所有參與暴亂的人,全部拘押起來。”
四周一片寂靜,無人敢發出一句異議,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痛哭聲在空氣中回蕩。
李知府長嘆一聲,揮揮手,讓護著他的那幾個小兵退下。
“去通知下,城門口搭粥鋪,每人可以領一碗粥和一個饅頭。”
“至于你們…”隨著他的話語,目光落在那些曾因饑餓而搶奪糧食的流民身上,“你們…也是一樣。”
此言一出,四周的人們皆是一愣,連那些小兵也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
竟然還有饅頭,他們都多久沒有吃上了…
那些參與搶糧的流民哭了,淚水無聲地滑落,無論如何擦拭,都止不住…
他們竟然也能有口吃的,還是饅頭,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
將后續的事情交給手下處理后,張虎押解著糧車,隨著李知府回城。
在途中,他不忘向李知府詳細介紹白昊陽。
李知府雖是文官,但作為朝廷命官,對于聲名顯赫的將軍世家——定遠侯府白家的顯赫聲名,他自然耳熟能詳。
眼前的這位年輕將軍,盡管面龐被邊關風沙磨礪,但依舊難掩其英俊的五官和分明的棱角。
“白將軍果然人中龍鳳,百聞不如一見。”不用白昊陽開口,李知府便知曉他此行的意圖。
白家世代效忠皇權,奈何小皇帝登基后,朝中群狼環伺。
而手握重兵又忠心耿耿的白家,自然成了某些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種情況下,白家當然不可能輕易交出兵權。
一旦失去了兵權的制衡,不僅邊關的安危難以預料,連小皇帝的寶座也將岌岌可危。
事態發展至此,太后的外戚,司馬丞相,便以連年災荒、國庫空虛為由,切斷了駐守在北方的白家軍的糧草供應。
起初,白家尚能自行收購糧草,然而司馬丞相卻在暗中下達了命令:任何被發現向白家出售糧草之人,都將以通敵叛國之罪論處,從而徹底斷絕了白家的退路。
白家即便愿意出高價收購,但糧商們一聽說糧食是運往白家軍的方向,懾于司馬家的權勢,無一敢接下這筆生意。
算算日子,轉眼已近半載。
白昊陽明人面前不說暗話坦率承認:“不錯,本將此行的確是為了進京求糧。”
李知府感念白家世代戍守邊疆,一身正氣。
沉吟片刻,他遣散左右,低聲相告。
“依老夫之見,將軍宜先回邊關,進京并非上策。司馬丞相已聞知小公子離府,正愁無隙可乘。”
白昊陽抬眼審視李知府,似在權衡其言之真偽。
李知府輕笑,“若非少將軍及時到來,老夫亦無此機會言此肺腑之言,聽與不聽,全在將軍一念之間。”
白昊陽心知,此乃李知府以恩報恩,感念他之前的救命之情。。
實際上,若非偶遇宋半夏,縱是龍潭虎穴,白昊陽亦將冒險一探。
如今不僅軍中將士食不果腹,連關內城中百姓也已斷糧多時。
以草皮樹根充饑尚屬幸運,更多人只能坐以待斃。
白昊陽拱手,向李知府深表謝意。
正當他準備開口時,目光不經意間捕捉到了宋半夏在遠處向他揮手的身影。
李知府心中正自憂慮,若是白昊陽請求他提供糧食,他將如何應對。
雖然他確實籌措了不少糧食,甚至剛才還慷慨陳詞,承諾每人一碗粥和一個饅頭。
可真面對眾多饑民,是否能夠足夠分配,他自己心里也沒底。
因此,若白昊陽真的提出請求,他恐怕只能以城中百姓的需求為先,婉言拒絕。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白昊陽只是道了聲謝,便轉身離去了…
這讓李知府感到自己滿腹的言辭霎時變得無用武之地,不免憋屈的慌。
宋半夏翹首以盼了許久,終于看到一群人簇擁著長長的糧車緩緩歸來。
在周圍如潮水般的歡呼聲中,她更焦急地擔心著白昊陽的安危。
得益于在超市中的交集,宋半夏對白昊陽有了種老友般的情誼,總是讓她難以安心。
當她終于掃見人群中熟悉的身影,她不假思索地眼睛一亮,興奮地揮手示意。
然而,當白昊陽走近時,她才驚恐地發現他臉上那道長長的傷口,鮮血淋漓,令人觸目驚心。
“你這臉…”宋半夏倒吸一口涼氣,既感到一陣揪心的疼痛,又對他的英俊面龐可能被毀感到惋惜。
白昊陽這才意識到臉上的傷,他微微側過臉,輕描淡寫地道:“小傷而已,不用掛懷。”
這時,他看到躺在地上、狀態不佳的宋長安,眉頭緊鎖:“大叔的腿傷更嚴重了,先進城找大夫。”
此時,城門那邊,小兵們警惕地護衛著糧車緩緩進城,擔心再次發生暴亂。
幸運的是,白昊陽先前的威懾力,加上稍后將施粥的消息,讓大多數人主動上前幫忙搭建棚子,緊張的氣氛瞬間得以緩解。
宋半夏一行人悄無聲息地進入城內,無人察覺,只有一直關注著他們的宋家人注意到了。
娣娘眼中閃爍著嫉妒,心中暗自惱怒三房不知哪里來的好運,竟與將軍扯上了關系。
她沖那邊啐了口,口中卻道:“往日瞧那大丫還挺老實,沒承想骨子里竟有這般狐媚手段!”
金桂緊咬著唇瓣,踮起腳尖,竭力想要將白昊陽的身影看得更真切一些。
宋長根倒是不以為意,“就她那樣,人家將軍也就是逗貓逗狗似的逗她玩玩,行了,老二還有老四家的,趕緊準備幾個盆,等會施粥時好多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