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因為山谷金礦及皇莊的原因,有足夠的資金辦各種事情。又有皇子負責的海上貿易公司的巨額收入,因此日常并不為銀子發愁。但有銀子且銀子多不代表著在朝堂之上就沒有可操心的事。
由于土地擁有的日漸集中,更多地百姓只能成為了佃農。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將非常有限,卻要受地主的各種盤剝。民間對此意見很大。要讓更多百姓從佃農轉變成有自己的土地耕種的人,讓地主們愿意減少對土地的擁有量,直接贖買成效并不大。崇禎帝便在各州府開設了許多工廠,并招收了大量的沒有土地的人進廠當了工人。同時還貼出許多告示,申明擁有土地及山林的人可以以土地和山林換得工廠。因為工廠賺錢速度快于耕地及山林,因此很多地主愿意拿出土地及山林去換取已經開始掙錢的工廠。大量的土地和山林回到朝廷的手中,而許多不想進工廠并只想種地的農民很方便地從州府的手里獲得了按政策應該分配屬于他們的土地。土地回到農民的手中,大地主數量銳減,工廠及商品增多,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進工廠掙錢,社會的分配更加均衡,因土地集中而產生的矛盾也因土地的回流而大大緩和,民生得到了很大改善。崇禎帝終于看到了整個皇室努力地掙銀子所產生的積極社會效用。用銀子建工廠,用工廠換土地,終于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合理分配,使生產關系更能體現公平。
工廠的發展,市場的競爭,以及海外產品的不斷引入及海外市場的積極拓展,使得技術的更新有了內在的主動的驅動力。越來越多的海上貿易自發產生,海上船只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造船技術的不斷提高及造船成本及維修成本的不斷下降,使得海上的民間力量迅速增長。當朝廷開始為了維持海上的秩序并組建海軍時,很快便獲得了相應的船只和海員,并能更容易地從民間招募到海軍人員,及展開海上的作業和相關訓練。
當朝廷的海上力量日漸強大時,海上的秩序及附近島嶼和出海漁民的安全都有了更可靠的保障。當還有海外的船只前來滋擾時,朝廷讓海軍采取對相關島嶼逐個清理收編的辦法,使得海上滋擾的外來力量的海上作業空間被逐步收縮,剩下的力量只好用和平的姿態進行往來。
為了減少海上的沖突,朝廷讓海軍采用跳躍式占據島嶼的方式對海面進行布點,擴大了朝廷在海面的海上威攝力,使得那些總想滋擾的海上力量總感到遠處有眼睛在盯著他們,有了隨時會受鉗制的力量,從而不得不更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