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夢訣第三層她總是不得進展,雖有五娘愿意以身試夢,但寰姬卻一直無法為她造夢。想著可能是寰姬底子太差,五娘便給她補了一些基本的術法,寰姬學的倒是很快,每每三兩日便能悟出個門道。
這天,午后的日頭正好,寰姬在小院子里念叨著五娘教的龜甲之術,樹影在她膝頭攤開的龜甲上上晃晃悠悠,腳邊還擺著五行衍衍圖。
她正琢磨著,忽聽到院外一陣輕快的腳步聲,阿茵拎著裙擺蹦蹦跳跳地進來,鬢角都沁出薄汗。
“少姬!”阿茵往石凳上一坐,端起寰姬沒喝完的花茶,灌了半盞,喉間咕嚕響了聲才道,“大熱鬧要來了!方才去前院送東西,聽見大少妃的侍女云桑跟人嚼舌根,說族長這次五十大壽,不光各部落首領要帶家眷來,連高陽族、姜族、貔衣族的貴人都要到呢!”
她手舞足蹈地比劃著,“聽說光雅房院落就備了五十多間?!?p> 寰姬捏著鬼甲指甲叩在上面琢磨著,“貔衣族是二少妃的母族,來道賀不稀奇。姜族一族獨大,各方勢力總是繞不開他們,這次前來也能理解?!?p> 她眉尖微蹙,“可高陽族,不是素來與咱們翱衣族疏淡嗎?”
阿茵咂咂嘴,伸手又摸了一把梅子干:“誰知道呢?許是族長五十壽誕要大辦?各族想重新走動走動?”
她含著梅子含糊道,“聽說來的都是些年輕子弟,就連姜族大公子姜珩也在里頭呢!
“姜珩?”寰姬抬眼,陽光透過槐葉在她眼睫上跳蕩,“是那個智懾族心,目若朗星、身姿如松,一手劍法能劈開澗水的姜珩?”
“正是!”
這位姜珩大公子,是四族皆知的姜族繼承人,不論是身份,資質,還是族長的偏愛,沒有一個弟弟能與他相較一二。而姜族版圖與兵力,都在他族之上,姜珩便被各族視作了下一任話事人。
這般神仙般的人,寰姬想一睹風采。
阿茵拍了下手,她忽然壓低聲音,“還有高陽族,竟派了二公子來。你說奇不奇?“
“高陽族這是愿意破冰了嗎?”寰姬想著五娘給她講過的苑女的故事,“這便奇了。”
這幾個月,五娘除了教她基礎術法與天道五行,常說起各族有名的術士。
里頭兩個身份尤顯特別:一是翱衣族祖上圣女,能耐超凡,遠非世間修道人可比,只是她的術法多已失傳,或是說,獨獨她能練成;另一個,便是五十年前的高陽族少姬苑女。
苑女是高陽族長捧在手心的幼女,因母親是翱衣族人,自小聽著圣女的故事長大,便也總纏著父親要學術法。她父雖當她玩鬧,但也為她請了有名的修士教導,十六歲時苑女便已能觀星斗測吉兇。
本到了嫁人的年紀,偏愛背著行囊就去各族游歷,扮作尋常女子在市集上看雜耍,在山林里追野兔,族長也由著她性子。
一次,她遇見了藍啟。那時他也瞞著翱衣族庶出公子的身份,穿著粗布短打,幫著船家撐篙。
兩人都以為對方是尋常人家的兒女,在桃花汛里同乘一舟,在山神廟里分食一塊干糧,夜里就著月光說些不著邊際的話。
數月相處,情根深種,二人道明了心意,互通了身份。感慨著天地良緣,苑女帶著藍啟回了高陽族見了父親。她父雖有不滿,但也順了女兒的意。
陪嫁的藥材堆滿了轎廂,金銀珠寶壓得車軸都吱呀作響?;楹笞允嵌鲪鄣?,可沒幾年,藍啟為了奪嫡,要再娶兩個部落首領的女兒,這在貴胄中并不稀奇。
可年少那點滾燙的心意,終究熬不過身份這道硬坎。藍啟為了奪嫡,竟要再納兩門親。族里人都圍著藍啟道賀,說他好福氣享盡瀟湘,而苑女卻無法接受。
她想攔,卻只能在藍啟面前鬧,規矩擺在那兒,權勢壓在那兒,她一個外姓女子,連在翱衣宗族面前哭鬧都顯得不合時宜。
藍啟竟也只當她不懂事,想著他坐上族長之位,讓苑女做最尊貴的夫人,如今這點委屈有何受不得?
兩人日日為這事爭執,從前并肩看星的情意,早被這些腌臜算計磨得只剩渣了。
娶親那日,兩頂紅轎抬進翱衣族,轎簾一掀,里頭竟是兩具僵硬的尸首。心口都貼著黃符,墨跡陰森森的,是歹毒至極的喜喪咒:新娘一旦中咒,若出嫁日遇雨,必死無疑。
這咒術霸道,非得道行深的人耗損精血才能施成。
偏巧那天苑女腕上纏著白布,滲出血來,她說是氣極了摔碎妝鏡劃傷的,可哪有人信?她懂咒術,能掐會算陰晴,這會兒又傷了手腕,樁樁件件都像鐵證。
連藍啟都紅著眼罵她惡毒。兩門親事變成喪事,他奪嫡的路徹底斷了,一腔恨火全撒在苑女身上,聽不進她的一遍遍解釋。
后來,苑女在房里割了腕。血順著床腳流成河,漫在磚縫里,而身邊的帳子上寫了三個字,血珠凝在布紋里:不是我。
高陽族長得知幼女慘死,帶兵打了過來,最后還是姜族出面調停,才總算停了手。只是自那以后,兩族的人再沒踏過對方的地界,連風都繞著走。
“少姬?”阿茵的聲音把寰姬從恍惚中拉回來,“想什么呢?”
“沒什么。”她站起身,槐葉落在她發間,“你說,是二少妃主理宴會?夫人這是有意向外族傳遞著要翱衣族立二公子的風向?!?p> “可憐我們的大公子,事事優秀卻舉步維艱?!卑⒁鹪野闪俗?,吐了果核,拉著寰姬的袖子晃:
“少姬,咱勞心這些有何用?你也該松快松快,這些日子你日夜苦修,眼圈都青了。那些外族人已經陸陸續續的來了,肯定有熱鬧看,咱們這幾日不如也去驛堂中瞧瞧?看看人家的裝束,他族的吃食,定是有趣的。”
“你去罷,回來講與我聽便好,五娘新教我的,我還沒悟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