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敲門之人并非旁人,正是龔美。龔美聞聲而應,拿著手中的鑰匙開了鐵鎖,走了進來,將手中拎的飯菜木盒放在了桌上,見劉娥已然梳妝,心中不甚歡喜,便走去劉娥身旁,問道:“想必妹妹已經快大好了吧?”一旁的秀芳得見,亦獨自走去了一邊坐下,故留有空間與他二人說話,因此那劉娥與龔美言語之中,心知秀芳為人,也毫不避諱。
劉娥透過銅鏡仔細地看著鏡中的龔美,見他雖是衣著普通,粗麻布衣,卻也是個實誠之人,心中想到自己連日多蒙此人悉心照顧,雖是病體未愈,心下卻也是萬分感激。劉娥轉身站起,跪在那龔美身前叩謝道:“聞聽姐姐言講,多虧哥哥救命恩情與看顧之恩,請哥哥受劉娥一拜。”
那龔美雙手上前忙扶起了劉娥,不想那劉娥心知自己與他人不能有任何瓜葛牽連,手卻躲開龔美的攙扶,獨自起了身,垂頭言道:“男女授受不親,哥哥雖與我有恩,劉娥卻不敢越軌行事。”
一旁的秀芳見著,也深覺劉娥此言著實不當,卻又不好說什么,只得視若無睹、聞同未聞。
那龔美聞得劉娥如此言語,難免尷尬,只道:“妹妹所言極是,確是我疏忽了。”龔美為免尷尬,又道:“你身子才好些,何苦行此虛禮?”
“當謝者,禮不可廢。”這劉娥依舊如此垂頭回答,好生無趣!
那龔美向來對劉娥心存好感,怎奈今日聞聽如此說來,方知自己是一廂情愿,即便為她做再多之事也不可能。雖說是襄王有意,神女無心①,那龔美待劉娥之情卻未動搖,龔美自知難在此處立足,便借口言道:“妹妹剛能下床,應當好生靜養方能痊愈,愚兄便不叨擾妹妹養病了,今日特地給妹妹備得愚兄親手所做飯食,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請妹妹賞臉用了吧。”
“多謝哥哥費心,小妹感激不盡。”
“妹妹能愿與愚兄兄妹相稱,愚兄我此生無憾。告辭!”說著便別了劉娥出門而去,并關上了門。
待那龔美離開后,劉娥與秀芳俱走到了桌子旁邊。劉娥打開了一層一層盛飯菜的食盒,只見其中有清蒸鱸魚、清炒蝦仁、紅燒鹵肉等幾碟小菜。秀芳見了這幾碟小菜,便先開口問道:“你這是怎么了?那龔美待你如此情真意切,還不如那丁謂么?”
那劉娥聽后,先是布好了菜食,方慢慢開口言道:“龔美雖好,可姐姐你是知道的,我已經有了丁謂。”劉娥緩緩坐下,又道:“何況‘忠君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我今生所寄情與他,是禍是福,自己擔著便是。”
“即便如此,你又何須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拒人于千里之外?”劉娥轉過頭去看著秀芳,又說道:“我不喜歡他!便是有那天大的恩情,該還的還了便是!”
秀芳聽后,竟不想這劉娥如此固執,看了劉娥良久,方才開口:“既如此,我也知奈你不得,我也不便左右你情寄何人。我自幼便只知人生苦短,得意須盡歡,眼前若能得一摯愛,絕不錯失!我可不是你,反推了那心愛之人遠赴汴京!”說著,只忿忿地看著劉娥,一言不發。
二人就如此僵著!,誰也不曾讓誰,不覺中那飯菜也已經涼透了。飯時,二人卻不似當初,反之卻都是相顧無言,就這樣,二人忍著各自的怨氣方吃完了這頓飯。
時至午后,那鴇兒開了門鎖,走了進來瞥了她二人一眼,冷冷言道:“也關了你們這些天了,以后可要給我老實點!”
“多謝媽媽教導。”這二人又同時把話一樣回答。
“今日虧了那龔美替你二人求情,我才解了你二人的禁足!”鴇兒看著秀芳,不懷好氣地道:“姑娘,也該走吧!還不回你自個兒房去?”
秀芳聽后,隨著鴇兒出了劉娥房門。那秀芳于踏足房門的一瞬間,轉過頭去看著劉娥,而劉娥此刻也能感覺到秀芳此時眼中的憤怒于怨恨。此刻又看著桌上盤中的剩飯剩菜,想起皆是這龔美用平日里辛苦錢所換,又細思起秀芳對她的一番言語,不覺也悔悟自己所作所為確是過分,怎奈已成定局,又無可挽回,只得如此作罷。
到了晚間,約莫子時間,玉香樓中的房間處處緊閉門窗,燈火俱熄,唯留劉娥屋內明燈依舊,這劉娥心中正愁悶,乃至無心入眠,獨臥床頭,猛然間,抬頭又只見窗邊放有一把古琴,隨即走去撩衣而坐,試了琴弦,心中只覺無限惆悵,百轉情絲,無從寄托。
那劉娥意外想起一曲《更漏子》②,信手拈來,曲中相思、愁苦、悲憤、怨言盡顯,好不凄涼!不多時,忽聞得一縷簫聲從窗外床來,所奏之曲,卻也正是此《更漏子》,那音律,個中情懷,與劉娥琴聲絲毫不差!劉娥專心地撫著琴,喃喃言道:“這和我琴聲之人,又不知為何也與我一般,人生難得求一知音也。”
一曲《更漏子》,奏至高潮迭起之處,劉娥頓生才思,隨琴聲而附詞,只道:
苦相思,熬日月,久愿相逢有日。
凄切切,薄平生,嘆歡情又停。
唯怨恨,空悲發,轉眼怎言無常。
愁深深,奏凄聲,雁留聲帶悲。
隨即一曲和完,劉娥雙指停下,嘆道:“只是不知這和琴之人能否聽見我這詞,相隔甚遠,恐怕也不能了。”
說著,便起身滅了蠟燭,玉香樓中燈火又俱滅,劉娥換了衣服,獨自倚在床頭,方才睡去。
窗外月色如晝,半輪明月空吊在黑夜中,都道是月明星稀,那月邊卻果真無星,繁星點點留他處。只見那玉香樓斜角之處,便正是一客棧,客棧二樓一間屋子之中,有一十五歲的少年,著錦衣,把竹簫,隨琴聲而止簫聲,望著那天空殘月:“斜暉脈脈③,不想此間也有兩情相投之人。”
那房中另一小奴仆,鋪好了床鋪,勸道:“公子早些睡吧,時辰不早了,若想知道此人,奴才明日與你打聽便是。”
不多時,那間房中亦滅了燈。長洲城包裹在這月色之中,街上無人行走,一片寂靜,唯有偶爾雙鳥啼叫,是禍是福,總是如此難料。

池瞑居士
注釋: ①襄王有意,神女無心: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神女與楚襄王的故事出自《神女賦》,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贊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的美艷。然而神女圣潔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襄王求神女而不得。 ②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等。此調有兩體,四十六字者始于溫庭筠,唐宋詞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調。又屬商調。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詞,無別首可錄。 ③斜暉脈脈:出自晚唐詩人溫庭筠的《望江南》,原句為: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