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是這首《生年不滿百》漢樂府的起句,這是一句長嘆之聲,苦悶之情溢于表,這句詩在吐露苦悶之時,又有一絲調侃,“生年不滿百”,人的生命不可能超過百年,這樣想,無疑是詩人感嘆人生短暫,不能和明月星空那樣永恒,是一種苦悶之情,可是作者說到這,卻筆鋒一轉,轉到“長作千年憂”這一句,說這個世界上卻有人擔憂千年的事情,活都活不到一千年,你擔心你不知道的事情呢!這不是很愚昧嗎!活畫出一個杞人憂天的人物形象。
然后詩人繼續鋪敘,陳訴自己的這個觀點,他說“晝短苦夜長”,詩人不但說白天很短暫,還說了一個“苦夜長”,詩人眼里的夜是孤獨的,是苦悶的,是一個人的夜晚,是寂寥的,所以詩人說“苦夜長”,這樣的短暫憂郁的人生環境,如何來改變?來排遣呢?于是詩人接著就道出了石破天驚之語“何不秉燭游”,這句詩估計大家都很耳熟,腦海里可以不斷跳出和這句詩相同的面目來,的確這句詩的意思被后人無數的引用,但當時第一個人到出的這句話,就是了不起,后面很多詩都是從這句詩化出來的,如詩仙李白在《春宴從弟桃花園序》:“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還有曹操《短歌行》中,“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都是這個意思,人說一個人形容柳如眉是天才,第二個是蠢才,第三個就是不齒之人,當然曹操和李白不是單純的模仿,是有創意的發展,這自當另論。總之這個第一個把這種對生命短暫的呼聲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寫出來就是天才,著名的品論家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長苦夜長,和不秉燭游’……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這句詩,在勸人及時行樂的詩中,是為翹楚。
什么是好詩?什么是好文章?能夠把自己的心意表達的淋漓盡致的詩、文章就是好文章、好詩。
這首樂府詩如果不是詩人信手偶得,就是經過苦思冥想,慘淡經營而得。值得人佩服!
后面詩人進一步書寫自己的觀點,“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茲”同“年”,意思是說要及時行樂,不要等到來年。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這句詩的意思有點像“花開時折,實堪折”的意思,就是說有錢就要花,別存著,人一死,什么都沒了,留給子孫,子孫反而不理解,會笑話你不知到及時享受生活。
“仙人王子喬,難可于等期”,這句詩是說當神仙,求長生不死,這是很荒繆的,這句話現在讀自然是很好理解,可是在當時漢武帝求仙、求長生不死的這種社會風氣之下,能說出這樣的話,也是需要有一點見識的人才說的出來。
人都說“沒有氣,會寫詩。”這首詩,就是一個苦悶的人說的曠達的話,是自我安慰的語言,詩人是不是真會秉燭夜游,真的會千金散去,只為今一朝一夕的快樂!大約也不盡然,詩人之所以這樣說,那是詩人針對現實中的苦悶發出的牢騷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