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那是2014年6月份吧。一次放學后,出于無聊我們又開始了——因為畢竟從三年級開始,我便熱衷于劇,在表演上也有一定的天賦,又有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們演膩了《兩帝》,便開始了一步新劇的“探索”。
那段時間,由于《媽祖》熱播,我對林默娘(劉濤飾演)這個角色印象挺好,取名時隨便想了個“默”,而我的好友楊*(夏雪原型)也許是出于喜愛和信念,取了“雪”,我們開始在表演中以“默兒”“雪兒”稱呼對方。
那時演的第一個情節,我還記憶猶新。
這是后來改編中pass掉的:
默與雪在上學堂,因沙漠植樹誤了功課——這是背景。
于是默使用法術,自添字跡,完成功課。第二天剛將功課交給私塾老師,兩人又上天了。
接著玉帝幾句淺問,默招了。
玉帝見默誠坦,便說其可以封神——默、雪兩人對應河神、江神——但要求默、雪回凡認錯,重做功課,還得看表現。
忽然有老師從窗邊飄過——我倆忙蹲下,躲到講桌下——待老師走后,又出來接著談。
其實差點被老師逮著未回家的次數很多——還有一次,下樓梯時被班主任和老師逮了個正著,第二天還挨了手板——最有趣的是那一次:
我做了件自制基本旗袍——但早被我媽扔了——那時還在演《兩帝》。那復古清代旗袍也沒有全部完工,為了方便,還沒上拉鏈。但楊*演雍親王妃需要試穿,所以就先別了個夾子。
穿好后……
我的座位靠外邊走廊窗邊,桌上有幾本書——我和楊*在后門邊……
穿好后,我們走到過道中,打算走上講臺。
巧了!三班班主任劉老師的人頭出現半個——楊*忙像我們商量好的“緊急逃生方式”所示,就地蹲下;我則順勢迅速坐到我座位之上。楊*一步步往后推,退回后門邊;我就假裝做數學作業。
果然,劉老師開門了——“哎,魏*,你哪門還摸走哦?(北方方言——四川方言,意為:你為什么還沒有走?)”
我假裝一驚,抬頭說:“哦……呢個,今天數學作業有點多,我在學校里頭多做呵哈!嗯,我屋頭那個桌子不咋好寫字得!(因為今天的數學作業有些多。我在學校多做一會兒,我家里的桌子不好寫字。)”
“那要得,你要早點回去哦!(那好吧,你一定要早點回家喲!)”
“哦。”我只好點頭。
劉老師走了——我趕快去和楊*“會合”。
干啥?你說呢?收拾鋪蓋走人撒!
But學校邊的辣條真的是太吊人胃口了——我們又在小巷中邊吃邊排演馬上要參加比賽的小品《談軍訓》,名次不錯,但不理想,決賽中只得了個優秀獎——證書、賀喜信,外加2000元錢的代金券。
證書在我這兒,賀喜信,不知梅花妹妹收好了沒有,2000元代金券,早已不知何去何從,即使是留到今天,也沒什么用了吧。
其實這榮譽是不值一提的——但這畢竟是我們的回憶啊!
哎!……這就扯遠啦!
接著說吧。后來我們暫時沒接著演,聊了些事兒。
“嗨!咱們姓什么呀?”
“I don't know.”
“……”
“Let me think.”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衛、蔣、沈、韓、楊、東孫、晉孫、長孫、慕容、東門、西門……”
“亂背!我還春夏秋冬呢!”
“春?夏?秋?冬?”
“‘夏’怎么樣?”
就這樣,幾經進行對比選擇,我們選擇了“夏”。
那年12月19日,內容我已想完,就定為《默雪》的生日吧。
有很多人想問,為什么蓮兒沒變壞——這個問題我也無法用充分的理由來回答你們。
從行為上來講,蓮兒私自進別人屋翻找東西,是不良行為;但從理論上講,默兒答應給蓮兒胭脂,又是蓮兒的姐姐,所以如果蓮兒是要急用,此法倒不足為過。
說到這兒,我還想談談“夏蓮”這個名字。
其實,蘭花妹妹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給自己起的名兒是“夏蘭”。我自己也真心覺得“夏蘭”更好聽,但考慮到最后兩大女主小名同音,實際情況下不易區分,改過了去改過來十余次吧,最后確定了“夏蓮”。
當時還有一個令我躊躇萬分的,是該作的名字。《默雪傳奇》啊《默雪傳奇》,這個名字還是我從五年級一直思量到初一,才勉強確定的啊!果然,內容容易名字難啊!
真的,性格外柔內剛的人筆下的人物也是那么神秘莫測,有時不仔細揣摩,連我這個作者也難以全面分析出那個個人物的特色。
對了,再次重申,貧僧文采不好,時而精彩,時而枯燥,時而浮夸,時而平實,大家看看內容就好!若學文采,盡量慎選本作。
月有殘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