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愛爾蘭)蕭伯納 更新時間: 2019-07-19 17:14:27
在蕭伯納一生的創作中,他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即戲劇要承載重要的社會使命。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主張,認為一切偉大的藝術都是“載道”的,戲劇是教育與宣傳的工具,其目的不是供人娛樂,而是鞭撻社會,因此,戲劇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作家在處理題材時,須闡明其社會意義。為了表現思想沖突,蕭伯納采用了爭辯式對白,這樣,在演出過程中就要求觀眾積極參與到劇中來。蕭伯納出生于一個清貧卻要維持“上等人”門面的家庭。父親酗酒。母親有一副美好的歌喉,因與丈夫不和,最終到倫敦以教唱歌為生。不快樂的童年,使蕭伯納自幼就體會到“貧窮就是罪惡”。這一理念,成了他最初幾個劇本的主題。蕭伯納離開愛爾蘭來到倫敦后,目睹了維多利亞時期繁榮的消失。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知識分子受到強烈震撼。倫敦出現了各種標榜社會主義的小團體。他們舉辦的演講和辯論,吸引了蕭伯納。他堅信,資本主義社會必須改革。后來,他開始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室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給他的戲劇創作帶來巨大影響。其作品曾被好萊塢拍過電影,叫《窈窕淑女》。在中國上映時,曾引發極大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