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西京,西苑文宗的精舍內。
原本不知去向的順天府尹趙孟靜,恭恭敬敬的候在文宗精舍的大廳內。與他相對而立的,是那位陪了文宗數十年的吳公公。
二人四目相對,并無言語。
此時趙孟靜緩緩的低下了頭,看著自己的腳尖。他是最早收到關于南苑拿人引發轟動的消息的人。在知道情況后的在第一時間,他便匆匆的趕進了宮來了。
“鐺——”依舊是一聲銅罄響,只是這聲比昨天議會時要響上許多,像是有人狠狠的用玉杵砸在銅罄上。而此時文宗皇帝的內心,或多或少也能從這聲銅罄聲響中聽出點端倪來。
趙孟靜在通道外自然聽到了里面的聲音,他知道是文宗皇帝看了自己的趕寫的奏疏后在大發雷霆,頓時便心中一緊。
“好啊!好啊!”文宗皇帝那縹緲的聲音從通道內傳了出來。
趙孟靜立即跪倒在地,連大氣都不敢喘上一聲。
良久的沉默。
“我的好親家,快起來吧。”文宗冷冷的聲音傳入了趙孟靜的耳朵里。他不敢抬頭,而是斜著眼往通道那邊看去。可這樣的視角太過狹窄了,他僅僅能看見文宗的腳背從通道里走了出來。
“臣不敢!”趙孟靜頭壓得更低了。
“你是不敢站起來,還是不敢面對這事?”文宗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趙孟靜,發出冷冰冰的聲音。
趙孟靜依舊跪倒在地上,從他的嘴里傳出聲音:“臣是不敢面對皇上,臣愧對皇上對臣的信任。陛下將順天府如此重要的衙門交給了臣,可如今在臣的管理下西京城內居然出現了百姓聚眾游行的事。臣難辭其咎,還請陛下責罰!”
“責罰?”文宗眉頭一挑:“罰你什么?是罰你去給那些游行的人講道理?還是罰你去京都守備營提審?”
說到這,文宗突然蹲下靠著趙孟靜的耳邊輕聲笑道:“還是直接點,讓你去欽天監當個添燈的仆從?”
文宗雖是笑著說話,可是這一句去欽天監當個添燈的仆從,在趙孟靜聽來無疑是晴天霹靂。
只見他輕微的吞咽了口口水,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壓低著聲音說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只有陛下降罪的理,沒有臣子挑罰的事。陛下給臣何種懲罰,都是臣該受的。”
“起來吧。”文宗又一次讓趙孟靜起身:“起來回話。”
說罷,文宗也坐到了中間的扶椅上。
此時站在一旁一直不說話的吳公公也走了上前,一邊扶起趙孟靜,一邊說道:“趙大人,陛下讓您起來回話呢。您也這么大年紀了,一直跪著也怪難受的吧。”
“不,面對天子為臣的自當如此。”趙孟靜看了眼吳公公說道。
“好了。”文宗打斷了二人的談話:“你們兩個有什么要說的待會你們私底下說去。”
說著文宗的目光又看向了趙孟靜:“趙孟靜,你還是先說說到底是這么回事吧。”
“是。”趙孟靜微微躬身,繼續說道:“今早有人到順天府報案,稱昨日有人在西京城十八弄處毆打朝廷官員。”
“嗯?什么人這么大膽,朝廷的官也敢打?”文宗的眉頭蹙在一堆,對趙孟靜問道。
“打人的人名叫秦蘇,是三年前病故的河西刺史秦堯的兒子。”怎么一字一句的回道。
“秦堯?”聽到這個愈漸陌生的名字,文宗的眉毛微微跳動了一下,接著問道:“那被打的人又是誰?”
“回陛下,是太子的伴讀柳俊。”趙孟靜的回答依舊平均。
文宗聽到這名字頓了一下,柳俊這個人他是知道的,柳俊去東宮當伴讀便是他親自下的命令。
“這個秦蘇為什么打人?”文宗繼續追問。
“臣不知。”趙孟靜身子彎的更低了,只見他盯著文宗的腳背說道:“報案者沒有說明情況,所以順天府才會讓人去把秦蘇帶回來問話。”
文宗聞言,繼續問道:“那為什么是讓京都守備軍的人去抓人?”
面對文宗這話,趙孟靜早已再來的路上想好了對策:“因為我擔心秦蘇是位武道高手。”
說到這,趙孟靜的聲音又低沉了許多:“陛下您知道的,這三年來這個叫秦蘇的人一直都是跟著扶同古的。”
“所以你就讓彭連海去了?就因為他是武道九品?”文宗挑著眉,反問道。
趙孟靜深深地點了點頭:“圣明天縱無過皇上!”
“圣明天縱?”文宗扯起嘴角,譏笑道:“要是真被你這等伎倆糊弄過去了,朕就是圣明天縱了?”
“你們找彭連海去辦這事,無非覺得他是朕大兒子舉薦的人。黑鍋讓他去背,氣由你們來出。”文宗看著自己面前的趙孟靜,像是看透了惡作劇的孩子的大人一般。
“臣惶恐!”趙孟靜撲倒在地。
“惶恐?”文宗越發覺得好笑:“惶恐不是你這樣的。不要跪著,起來回話。”
“謝陛下。”趙孟靜又在吳公公的攙扶下站了起來。
“你們辦事總要有人出來擔責任。”文宗的語氣稍稍緩和了些許:“但是彭連海畢竟是朕大兒子舉薦的人,是鎮北軍出身。鎮北軍可還在北面替朕守著胡人呢,你們這樣做也不怕寒他們了的心。”
“臣愚鈍,竟未想到這點。”趙孟靜伸出右手輕微擦拭了額頭上滲出的汗滴,心里微微松了口氣。
“算了,這次既然都已經叫彭連海去了,那這次就這樣吧。但是,下不為例。”文宗伸出手指著趙孟靜交代道。
趙孟靜連連點頭,卻未說話,他是在等文宗下一步的問話。
果然,文宗的聲音接著響了起來:“一路上跟著護送的老百姓,又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與其說跟著的事老百姓,不如說都是些書生以及少部分的圍觀群眾。”趙孟靜一五一十的將情況說給文宗聽:“昨日太子在詩院召開詩會,這個秦蘇在詩會上寫了一詩一詞。不知怎么一夜之間便傳遍了西京城內外,搞得全城的讀書人都趨之若鶩。許多讀書人看他的詩中頗有些俠氣,便奉他為詩俠。今天跟著護送的多是這類人。”
“一詩一詞便引得全城的讀書人搞出如此動靜?”文宗本就是喜好詩文的人,聽了趙孟靜的話心中不禁對那一詩一詞也有些興趣。
趙孟靜見狀,緩緩從袖口掏出一張則疊好的宣紙,嘴里說道:“這秦蘇不愧是天載二十九年河西省的解元,的確是有個有才情的人。臣今日也聽了他昨日作的那一詩一詞,來之前特地謄錄了一遍,送來給陛下。”
一旁一直沒說話的吳公公此時很識趣的站了出來,接過趙孟靜手中的宣紙遞到了文宗手中。
文宗快速的打開宣紙,入眼處便是那首《卜算子·詠梅》。
“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文宗看著手中的詞句,嘴角微笑緩緩的說道:“嗯,不錯是有些才情。不過他將自己比作梅花未免也太過自戀了。”
說著,文宗又翻到了第二張紙只見上面寫著: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好詩。”縱使是文宗這等淫浸詩文數十載的人,也不禁為這一首《俠客行》而高呼過癮。
雖然文宗只說了兩個字,但是從他的神色趙孟靜可以看出此時的他對秦蘇有多么喜愛。
“這詩聽聞是秦蘇酒醉后所作。”趙孟靜緩緩向文宗解釋詩的來源。
聽了趙孟靜的話,文宗微微點頭:“嗯,這個秦蘇的確有點本事。此等才情遠勝其父,難怪會引得全城的讀書人都跟著他走。”
說著文宗像是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一般,面色一沉接著對趙孟靜問道:“淳風那個小道士又是怎么回事?袁天罡知不知道這事?”
“關于此事,臣的確不知。”趙孟靜當然不知道,他要是知道這事會牽扯到欽天監,他是斷然不會在拿人的文書上簽字。
“不知道?你一紙文書直接就把欽天監給盤進來了,你居然說不知道?”文宗盯著這位跟了自己許多年的老臣,沉聲道:“三年前的事你還沒忘吧?”
聽到文宗提到了三年前的事,趙孟靜立即嚇得冷汗直流:“臣明白!”
“明白就好,明白就好。”文宗連著說了兩個明白就好后,才又接著說道:“你不是要朕罰你么?朕也不要你做其他的,就做好你本分的事。關于這個打人的案子你做主審,立即去辦。”
“臣領旨。”趙孟靜又跪倒在地,接著問道:“只是陛下,關于這個秦蘇,臣該給他判個什么罪名,還請陛下明示。”
聞言,文宗露出了他那一貫狡黠的笑容,淡淡說道:“換做是林若輔跪在這,就不會這么問了。”
“臣明白,臣這就去辦。”趙孟靜連忙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