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了基本功,又學會了若干套路,進而學會拆拳,練熟若干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同時,又能逐漸把周身散亂之氣聚于丹田,拙力漸去,剛勁漸長。
待到將拙力完全消去,剛力充沛,眼神如電,威氣外揚,體強骨堅,步履穩實,則已經練成明勁,完成易骨功夫,可以說達到了煉精化氣的境界。
一般來說,如果習武者不是天資愚鈍,而是較有悟性,而且專心致志,神無旁鶩,日日練功不輟,又加上名師指點,最后能達到煉精化氣的境界的,恐怕也需要六七年時間。
如果主客觀條件差一些,或悟性較差,或不堅持練功,或無名師傳授,那就很難達到如此境界,也許一輩子永遠在武學的初級階段內徘徊。這樣的人實在不少,大約占習武者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也就是說,在眾多習武者中,能夠最終完成初級階段的還不到百分之五,絕大多數人都在練武的長途中先后被淘汰了。
只是不少習武者既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知人之明,眼界狹窄,文化層次較低,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很難正確意識到自己的武藝在整個武學階梯中所處的客觀地位。
這種情況在武林中并不是個好現象。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吹自擂,動不動就要在人前炫耀武功,自以為罕逢對手,‘老子天下第幾’,其源蓋出于對武學的整體缺乏把握,從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這個最淺顯的道理。
崩彈之勁源于自身的剛猛之力,其勁力明顯顯能露于外,所以又稱為‘明勁’。
這種崩彈抖爆之勁如果能夠練到收發自如的程度,其擊人的威力當然遠非拙力可比。
若習武之人用這種功夫同常人交手,則勝算大致在握,若擊中對方要害,亦可重傷對手。
練會了這種功夫,一般可以算作會武術了,但是這不過是初窺武學門徑,僅僅進入武學的第一種境界,以后的路途還十分遙遠。
完成了煉精化氣的人,一般身體壯實,矯健有力,目光威猛,時有兇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較剛烈,遇事不太冷靜,多有恃藝驕人之氣,若遇爭執則有時不知忍讓,輕易出手擊人,惹是生非。
他們如果繼續深造,向更高的境界努力,那么這種性格將會有所變化。
煉氣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凡是學武的人,誰不想成為武林高手?但是初學武術的人大多從剛猛入手,這樣做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學武的必經之路。
不過若是一味追求剛猛的勁力,不懂得養氣、煉氣之道,那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損傷,而且勢必難以進入更高的境界。
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物壯剛老’,又說‘柔弱勝剛強’。
他從哲學意義上論證了過于剛強的危險后果,這些話在拳理上也同樣適用。
煉氣化神是武學的第二個境界。
在這一階段,習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練出暗勁。暗勁就是柔勁。
但是,武學中的‘柔’并不是柔弱無力,而是指那種形斷意不斷、綿綿不絕的具有極強柔韌性的特殊的力道。
暗勁是剛柔相濟之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煉氣化神的過程,就是消去剛勁、漸長柔勁的過程,這是武學中的第二次‘換力’。
煉氣化神的關鍵是煉氣。其實,早在煉精化氣的階段,習武者就應當學會把身體各部的散亂之氣收聚于丹田,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氣發丹田’,就是這個道理,圓是那時還達不到使真氣周身游走、收發自如的地步。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一套復雜的經絡系統,它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武學中特別重視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打通任、督二脈是武學中煉氣的基本功夫。
任脈起于會**,由身體前部沿中線而上,經關元、氣海、神闕、鴆尾、膻中、天突諸要穴,止于唇下承漿穴,共二十四穴。
督脈起于脊尾的長強穴,由人體背部沿脊柱而上,經命門、風府、強間、百會諸要穴,止于上唇內的齦交穴,共二十八穴。
武術家認為,人身有任督二脈,猶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陰陽,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方能使陰陽交合不離,‘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這是運氣調息、養元固本的根基。
“內功經”云:‘尻尾升氣,丹田煉氣。’指真氣起于脊尾盡處的長強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氣,真氣即由長強穴循督脈而上,達于腦頂百會穴,下通任脈,由氣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
如此完成一次循環,即為一周天。
武術家要求練此周天,須‘日日行之,無差無間’,使內氣綿綿不絕,滾滾而來。
打通了任督二脈以后,才能接著練那些更高深的功法。煉氣的時候,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以松、靜為旨,做到松而不懈,靜而不散,收視返聽,操固內守,調息綿綿,即所謂‘心不動,氣自固’。
道家把這種煉氣過程稱作‘存想’,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如果說練基本功是對習武者肉體和意志的磨煉,那末煉氣過程則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對習武者精神的磨煉。
武林中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要把多年練就的剛猛之力一點點消去,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一位習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憶說,他早年從名師練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勢不可當。
但他練的是開展式,行家們稱為‘假拳’,只不過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夫,相當于太極拳的摧僵階段。為了把明勁練成暗勁,他不得不重新從站椿練起,將開展式改為緊湊式,以求勁力內蘊。
這樣又足足練了七年,才覺得身上有了內勁。
他夜晚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松,但打出拳去,居然發出嗡嗡的震動聲,能傳出好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他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其實,不僅是形意拳,中國武術的所有拳種都是由外向內練的,即由有形之精轉向微妙的無形之氣,由四肢軀干的表露于外的剛猛之力,轉向以內氣為主的剛柔相濟之力。
在煉氣化神階段,重在培養意念活動,以意領氣,以氣帥形,意動氣動,以氣催力。
練拳時要全身放松,心意平和沖淡,但意念必須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協調自然,含蓄圓活。
出拳之際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順應自然,以意念導引,使內氣由丹田發出,透過五臟,達于拳腳。
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則氣上浮而散亂,無法聚斂周流。打慣明勁的人每每于此時難以松靜,控制不住意念,以致遲遲練不出暗勁來。
以意領氣,本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松靜,收視返聽,又談何容易?
藉用禪宗的一個術語,就是習武者必須像禪僧坐禪一樣,要具備相當的‘定力’,即駕馭精神意念的能力。習武者只有在‘萬緣如洗凈’,‘身心亦已冥’的物我兩忘的空明境界之中,才能做到調息運氣,綿綿不絕。
道家形容這種精神狀態是‘胸中純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
總之都是要求人們心如明鏡,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納之中,以意念導引體內真氣沿經絡走向運行,如輕云浮行體中,使之綿綿相續,循環不已。
久而久之,習武者自能從中領繳到奧妙與樂趣。清人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總結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只有心意沉著,氣才可收斂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內勁日長。以氣運身,是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暢達,身體才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之處。
也就是說,在煉氣階段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以心行氣,收斂入骨,這是由外向內;二是以氣運身,便利從心,這是由內向外。上述兩個過程在煉氣的初步階段是截然分開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氣,而后才可能以氣運身。
待練到純熟之后,方能達到內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這時已經不分內外,遑論先后?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分兩種,一種是先天之氣,又稱元氣。
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只要有形體就有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自結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氣。另一種是后天之氣,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脈之中,稱為血氣,又稱橫氣。
血氣是剛猛之本,故有‘血氣方剛’之語。元氣以太和為宗,以沖元為本,剛柔相濟,可剛可柔。道家把修煉元氣視為長生之道,認為‘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煉氣之道就是服存元氣以消去血氣,以先天補后天。表現在勁力上,就是練出柔韌連綿之勁,以消去剛猛橫暴之力,以求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武學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內功高低來決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內功方面必定有相當的造詣,不僅太極、形意、八卦等所謂‘內家拳’是這樣,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掛、南拳等‘外家拳’也無一例外。
一個同樣的招式,由一個不會內功的人和一個內功有相當根底的人分別演練,則二者招式之間的威力氣象定是大不相同的。
若使該二人交手,在雙方技法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則后者十有九勝。當然,也有人內功根底深厚而并不會武術,而以養氣健身為目的,則另當別論。
練習內功一般需要有名師指點,入門之后即可自行練習。若無高人傳授,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門徑。
練習內功的人還必須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熟悉人體經絡走向及各處穴位,并且要懂得一點陰陽五行學說和太極八卦理論,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練內功最難做到的是排除雜念,不受任何干擾,心如明鏡,纖塵不染。
當前社會發展很快,事務繁雜,競爭激烈,幾乎人人都要為生計考慮,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無波實在很不容易。
另外,煉氣時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蔥郁的幽靜之處,但是對于城市居民來講,現在能找到一小塊少受煙氣噪音污染的清靜之地已屬不易,復更有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