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吃飯的一大家子
第二天一早,祖孫三人便駕著驢車去往縣城去了。
第一天賣鹵肉,沈愛晚吸取了賣鹵雞蛋的經驗,直接來了個現撈,讓產品說話,這才是最好的營銷手段。鹵肉鍋蓋一打開,那股霸道的味道迅速地占據了整條街道。一群人迅速圍住了攤子。
“這是賣的什么呀?怎么這么香?”
“這是肉嗎?”
大家都議論紛紛,嘴巴里的口水不自覺地分泌。
“這是鹵肉,叔,嬸子,要不要嘗嘗。“沈愛晚拿出她事先切好的肉丁和竹簽。
”嗯,好吃,這肉怎么賣呀?”很快有嘗了的就準備買,其實不嘗也準備買了,那味道聞起來實在太誘人。
“都論斤賣,豬頭肉三塊錢一斤,豬耳朵兩塊五一斤,豬蹄兩塊一斤。”
“叔,回家肉要是涼了蒸熱一下就好了。”“嬸子,要是喜歡吃酸甜口的,可以加小蔥、醋、辣椒油、香油涼拌。”“姐姐,好吃再來啊。”沈愛晚邊麻利的收錢邊招呼著客人。
一鍋鹵肉,半小時就賣完了,畢竟這年月的人對肉的欲望更大。
把最后一個豬腳遞到客人手里后,沈奶奶松了一口氣,畢竟是她第一次出來賣東西,說心里不打鼓是不可能的。
“奶奶,我看著雞蛋攤,你跟三哥去市場買肉吧,除了豬頭、豬腳,五花肉、肘子和下水也可以買一些。”沈愛晚算是看出來了,這時代的人,更酷愛吃肉。
“好,景明,跟我走。”沈奶奶霸氣地往菜市場走去,硬是走出了雄糾糾、氣昂昂的氣勢,沈景明與沈愛晚對視一眼,趕緊跟上。
過了約二十分鐘,沈景明一個人提著幾個豬頭先回來了。
“奶呢?”沈愛晚邊給人撈雞蛋邊問。
“奶在跟人嘮嗑呢,就是一個賣肉的屠戶,好像是哪兒的親戚。”大冬天的,沈景明背上已經開始冒汗了,“奶把市場里的豬頭都買下來了,還買了幾個肘子,買了有十幾個豬腳,買了兩副豬下水,好了,我不跟你說了,我要去搬東西了。”
沈景明又搬了兩趟,才搬完了所有的東西,這一次,額頭上都開始冒汗了。鍋里的雞蛋也只剩下幾十個的樣子了。
“奶,你和三哥先歇會兒,我再去賣調料的鋪子里轉轉看。”沈愛晚問沈奶奶拿了五塊錢便走了,她又去逛了幾家調料鋪子,讓老板下次進貨時幫她找找另外幾味調料,然后又去中藥鋪問了問,又找到兩種調料。
回來時,又在旁邊的餛飩攤買了三碗餛飩,兩家攤離得不遠,買過兩次后也就熟了。
“小姑娘,你們今天賣的啥肉啊?咋那么香呢。”賣餛飩的是老兩口,老奶奶負責包,老漢負責煮。
”大爺,我們賣的鹵肉,明天送您嘗嘗。“沈愛晚微笑著說。
”不了不了,要賣錢的呢。“大爺連連擺手。
”沒事兒,我切一塊給你,我們自己家平常也吃的呢。“沈愛晚買過幾次餛飩,老大爺大概是看著他們兄妹倆小小年紀,每次煮餛飩都多給兩個,這個時代的人還相當的實在,相當的有人情味。
餛飩煮好,沈愛晚端了一碗,大爺幫著端了兩碗回到攤位上。
沈奶奶一看就責備她:
“你這孩子,給你和你哥買一碗就行了,我又不餓。”
“大妹子,你這兩個孫娃子都是好的,勤快又孝順。”老大爺對沈奶奶說道。
“呵呵,哪里勤快,您家孫子肯定也一樣啊。”誰都喜歡別人夸自家孩子,一邊謙虛著,一邊沈奶奶嘴都快合不攏了。
吃完餛飩,等了一會兒,鍋里的鹵雞蛋也賣完了,沈愛晚和沈奶奶先提著煤爐去沈秀枝家,這段時間個,兩個小孩天天上門借放煤爐,還要勞人家中途幫著換煤餅,雖然沈愛晚他們每天早上都會送幾個鹵雞蛋過去,家里大人也該上門看看,這是個禮節問題。
“唉喲,親家母呀,快屋里坐屋里坐。”開門的是沈秀枝的婆婆。
“媽,你來啦,快進來。”沈秀枝剛好今天輪到休息在家。
沈奶奶和沈愛晚便進屋坐了,老人也想外孫子了。
“龍龍,靖兒,快過來叫外婆。”
“外婆好。”周元龍是沈秀枝的大兒子,今年六歲了。
“外婆外婆,耳朵好吃,明天靖兒還吃。”周元靖是小兒子,今年才三歲。
“哈哈,你這臭小子,今天才吃了,又惦記上了。”沈秀枝的婆婆笑道,“親家呀,你那肉是咋做的呢,怎么那么香呢。早上你們送過來的豬耳朵,我中午切了,龍龍一個人就吃了一大半,靖兒又嚼不快,在一邊急的不行。“
”哈哈,是外婆不好,明天外婆給靖兒拿豬頭肉好不好,那個好嚼。“沈奶奶摟著小外孫親香。
”嗯,嗯。“小家伙直點頭。
”那肉啊,是我家小孫女鹵的,我們現在天天在市場那邊賣呢。“
”媽,你們不是在賣雞蛋嗎?怎么又賣上肉了?“
”一句話也說不清楚,鹵肉好吃,也好賣,所以我們就賣了。好了,我不能多呆,景明還在等著我們呢,我們得走了。反正我們天天都在城南市場那邊,你要有事可以去那兒找我。“沈奶奶說著站了起來,”親家,我們先走了,真是麻煩你了,天天幫我們換煤餅。“
”麻煩啥,再說我也沒白換呀,你們天天還送雞蛋來,今天還送肉。”
“家里做的嘛,也不傎當個啥,行,我們先走了。”
“好,那我就不送你了。秀枝,你送送你媽。”
沈秀枝送這祖孫倆下樓。
“媽,家里那么多人,怎么讓你來呢,會不會太辛苦了。”
“沒事,辛苦啥呀,能有下地辛苦?這不是第一天嘛,我也不放心。“
”那您別太累了,要是不行就讓大哥、二哥、三哥來。“
沈奶奶想想家里那幾個兒子,老大瞧不起,老二那嘴燉得跟什么似的,哪做得了生意,老三呢,又膽小。現在想想,吃飯的倒是一大家子,當事兒的好像也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