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就在干的一些活計和工藝,但在具體操作上,無論是設計、工具和技術手段,已完全與它們的歷史毫無相同之處。許多的傳統工藝我們現在只剩下它的語詞形式,它們的實質已經完全被現代方式所置換,作為工藝,許多行當不僅僅是變異,而是永久的失傳。在功用事業當中,工藝的改進可能意味著先進,但是審美領域,工藝的突變乃至傳統工藝的失傳卻可能意味著災難。顯而易見的是,它起碼是審美多樣性的損失。美學史已然證明,審美是一種關系,也是一種慣性和慣例,是審美主體與客體的互動、認同與默契。我們以詩歌的方式去欣賞詩歌,以散文的方式欣賞散文,我們當然也是在以傳統所給予的方式去閱讀與欣賞長篇小說,那些由經典與傳統教會的范式成為我們檢驗新的長篇小說的標準,而由傳統所培育出的審美慣性將使我們去尋找長篇小說當中那些熟悉的要素,并且使我們對新的性狀的接受與檢驗變得有限與苛刻。如果夸張一點說的話,幾十年來長篇小說的進步,除了敘述上更為多樣之外,其他許多新的性狀對長篇小說來說是好是壞還真的很難說,而為這種敘述的進步毋寧說我們的長篇背離傳統太多,所付代價也過于慘重,并且對長篇小說的審美接受產生了相當負面的影響,造成了長篇小說寫作與接受的雙重的斷裂。隨便說幾個,比如我們的長篇小說在人物塑造上顯然是極大的退化了,它所貢獻出的能夠站得住的人物形象與長篇小說的巨大產能實在不成比例,而與此相應的必然是許多人物塑造技藝的失傳,我們在長篇小說中已經很難見到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其實不僅是人物描寫,幾乎所有的描寫作為一種技藝都失傳了,對環境的描寫,對物的描寫,對風景的描寫,在現在的長篇小說中都難以見到,除了敘述,還是敘述。至于語言,我們的作家們就更不考究了,而事實上,長篇小說在推動民族語言進步,提供典范民族語言上,一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看來,真要模仿古老的諺語,對長篇小說說一句:“請慢慢走,等等靈魂。”豈止靈魂,還有那悠久的傳統,漫長的來路。作為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小說家之一,***有著堪稱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從文工團的舞者到戰地記者,從旅美作家到美國外交官夫人,再到國內最具市場潛力的作家和“華裔第一女編劇”,她將自己的人生過成了“一個女人的史詩”。近日,***來到南京,做客由新華日報和德基美術館合作推出的“公共美學計劃”。談寫作、談家庭,也談人生、談生活,***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讓在場的觀眾感知到她優雅柔婉外表下包裹著的一顆自律、堅韌且豐盈的內心。
現實的種子通過虛構重獲生命
一襲黑色的連衣裙襯托出優美的頸部曲線,黑色微卷的頭發自然地披在肩膀上,胸前別致奪目的項鏈閃耀著迷人的光芒……